何多苓:我樂意當一個旁觀者
何多苓的個人巡回畫展被命名為“‘士’者如斯”,策展人歐陽江河認為,“士”,也就是中國傳統文人的精神,在何多苓身上有著不可多得的貼切體現。
責任編輯:袁蕾 陳軍吉 實習生 蔣瀟
何多苓的個人巡回畫展被命名為“‘士’者如斯”,2011年5月8日在上海美術館揭幕,9月將移步北京中國美術館,再往后,計劃去往歐美的重要美術館。
策展人歐陽江河認為,“士”,也就是中國傳統文人的精神,在何多苓身上有著不可多得的貼切體現。“中國文化的最高體現,很多人認為是繪畫和書法。這里面隱秘和微妙的、知識分子的東西,如果在當代藝術里還有殘存,還作為精神密碼傳遞到某些人的身上,有可能變成什么?我們可以從何多苓這里辨認。”
何多苓作品:《兔子夏洛特》布面油畫 2011 (何多苓/圖)
風雨飄搖之時,我不應該叫孩子們出門
南方周末:你自己怎樣形容這批新作?
何多苓:畫法輕松多了,畫得很流暢。這是我一直很喜歡的,筆到意到,不是用很笨的辦法把形體畫出來讓大家看。畫本身就是內容。
中國文化里,筆墨和內容是完全一體的。這是中國繪畫對世界繪畫的貢獻。1990年代我在美國看中國古畫的時候,受到的震撼遠遠超過西畫對我的震撼。西方繪畫的表現主義沒有潑墨畫那么考究、敏感。
實際上我不畫國畫,我畫的是油畫。我的畫還是很敏感的,刷子加上側鋒、筆尖的控制,加上各種各樣的油,還有油畫底子的粗細很不一樣。在情緒上、畫面控制上我往少里走。畫到最后,畫變成你的技法和思想。那是極限的追求。
南方周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