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民主程序做出的決定較少后遺癥——從建橋風波看加拿大社會的公眾參與
盡管市府一再許諾不會為此加稅,但市民根本不信。也有不少人連預算也不相信。他們憑經驗知道,所有的大工程,最后都是超支的。
責任編輯:戴志勇
盡管市府一再許諾不會為此加稅,但市民根本不信。也有不少人連預算也不相信。他們憑經驗知道,所有的大工程,最后都是超支的。
反對派的存在,可以逼迫政府做得更出色。政府為了贏得民心,真是做到了不遺余力。
英屬哥倫比亞省在加拿大西部,省會維多利亞是個海濱城市。2009年4月,市政委員會通過一項議案說,準備投資數千萬加元,修建一座新橋,來代替已有八十多年歷史的詹森街大橋。據說,這將是本市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工程項目。對此,居民們紛紛質疑:這么大的投資,錢從哪兒來?花得值不值?舊橋難道已經不能維護和修理了?為什么要建一座新橋?
到底是建還是不建?本文記載的就是這場歷時一年半的風波,看看在市政建設這樣的直接關乎居民利益的議題上,加拿大社會如何運行。
藍橋困境
維多利亞坐落于太平洋東岸溫哥華島的東南端。詹森街大橋是位于維多利亞心臟地帶的交通樞紐,每天過往車輛3萬輛次,行人數以千計。由于海水腐蝕,橋身生銹后顏色發藍,橋干脆被涂成藍色,人們稱它為“藍橋”。
這座橋建于1920年。當時很前衛。為了便于船只通行,藍橋被設計為一座衡重式、仰開的吊橋。每當有大船來,只要把電閘往上一扳,大橋就從中間分成兩截,自動向上翹起,打開通道。大船過后,電閘拉下,橋回復原位。
這座橋是鋼鐵水泥結構。能夠掀起的鋼鐵橋身的每一半截,即重350噸。為平衡橋身的翹起和放落,在橋的兩端還裝有兩個各重780噸的大水泥墩子,起杠桿調節的作用。驅動橋身起落的,是兩個各為75馬力的電機。在20世紀20年代,鋼鐵和水泥還是西方工業化時代的時髦建材,這套電機起落系統在當時非常先進,整座橋的技術水平相當高。橋的設計者,是著名橋梁設計大師普萊斯頓。藍橋建造費時三年多,1924年1月開通;耗資91.8萬加幣——這在當年是一筆巨資。詹森街大橋是當地的重要文化遺產。
新建大橋要背巨債
市政府的建橋計劃并非心血來潮。藍橋歷經八十多年滄桑,其間有過幾次較大規模的維修。對藍橋的壽命極限,大家早就有所擔憂。2009年4月,橋梁專家們向市政會遞交了一份二百三十多頁的藍橋質量評估報告。 報告指出:這座橋底部的主體結構已被海水腐蝕,鋼鐵經過四分之三個世紀的風吹雨打而嚴重生銹;橋的電力動力系統已老化,有些零部件不再生產因而無法代替,不久終會停止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建橋的那個年代,科學對于橋梁抗震的認識還不夠,所以這座橋的抗震能力嚴重不足。結論是:解決老橋的問題勢在必行。
根據這個報告,市政會決議修建新橋。而建橋的關鍵,在于資金。據一些專家初步估算,如果大規模維修此橋,費用將為2500萬到3000萬,橋梁壽命可以延續40年;如建造一座新橋,費用將是3500萬到4000萬,新橋壽命至少持續一百年。此外,大規模維修時,藍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