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10505)

今天的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樣、多變的時代。從一種聲音到百花齊放,從千人一面到豐富多元,反映出思想的極大解放。

責任編輯:史哲 實習生 徐麗

(2011.4.27-5.3)

No.1 以包容心對待“異質思維”

《人民日報》,2011年4月28日,評論部文章

原文摘編)今天的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樣、多變的時代。從一種聲音到百花齊放,從千人一面到豐富多元,反映出思想的極大解放。

多元表達難免會有“異質思維”。但我們看到,一些人在討論中容不下異見,相互對罵、攻訐,動輒給對方扣上嚇人的帽子,用意氣之爭代替真理追求;一些人對待批評建言,非但不虛心聽取,反而搞起了“誹謗定罪”,甚至以權力意志壓制不同聲音。

思想觀念的價值,在競爭中才會彰顯。“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自信。那種扣帽子、抓辮子的辯論方式,“不同即敵對”的思維模式,本質上都是狹隘虛弱的表現,無助于社會和諧的構建、健康心態的形成。

在這個意義上,以包容心對待“異質思維”,在對話中協調立場,在交流中化解矛盾,我們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識。相對于普通民眾,手握權力的執政者尤其需要這種“包容”。如果說前者的狹隘只是語言暴力,后者的狹隘則可能帶來真實傷害,比如“彭水詩案”、“靈寶帖案”;如果說前者的包容體現的是素質修養,后者的包容不僅是一種“雅量”,更是執政為民的需要、法治社會的要求。

批評有對有錯,甚至不乏各種偏激聲音,但只要出于善意,沒有違反法律法規,沒有損害公序良俗,就應該以包容的心態對待,而不能主觀地歸之為“對著干”。在一個多元社會,尊重不同的聲音和意見,既是尊重公民的表達權,也是紓解社會焦慮、疏導矛盾沖突的必然要求。

【推薦理由】本文說的都是常識,但發在《人民日報》,就顯得特別給力。從肯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茜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