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創造出無愧于偉大作品的時代?——作家張煒談“大物”和“大言”

張煒寫出一部浩浩蕩蕩的長篇,《你在高原》,10冊,39卷,450萬字。在當今時代,這樣的寫作很有些 “逆潮流而動”的意味。

責任編輯:袁蕾 陳軍吉 實習生 蔣瀟

編者按:張煒寫出一部浩浩蕩蕩的長篇,《你在高原》,10冊,39卷,450萬字。在當今時代,這樣的寫作很有些 “逆潮流而動”的意味。

南方周末記者約訪了張煒,訪談持續一周。十次訪談的記錄稿有25萬字。本報選取部分內容,制作成“張煒專題”。

實用主義者大抵都是物質主義者,他們只熱衷于實利,最怕思想,借口是“大言誤國”。其實真正的“大言”是博大之言。一旦失去了“大言”,“大物”也就不能平衡,一個民族也就開始傾斜了。——張煒

“風和陽光大量吹透照足的曠野、土地和河流的文學,勞動的文學,它們哪里去了?

有人說,按人類當下的生存看,憂郁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要健康地生存下去,就要向往陽光和風,就要重新打量我們的山河,要與之肌膚相親——一定會有這么一個過程。” 

魯南的山川田野。 (受訪者提供/圖)

凡是潮流就會托起一團泡沫

“破解一個小小的命題,有時就少不得要翻出百年陳賬。”

南方周末:你個人在創作中面對兩種大的影響,一個是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的文藝傳統,一個是這幾十年來西方思潮、作品的流入,這兩種大的潮流對文學的影響,你怎么來化解?

張煒:當年中國社會對文學的要求,包括相當一部分讀者對文學的期待,很大程度上也達成了一致,不然就不會形成那么強大的一股流脈。這個時期產生了它的一些范本。問題是我們今天如何看待這些范本,如何分析它的得與失。那不過是時代列車上的一件件行李,隨時都有被扔下去的危險。直到今天,四五十年代文學觀念的影響還是很深的,不過是當下所寫的內容改變了而已。網絡時代的文學在相對混亂的、多層次的、復雜的文學格局里,突出的當然不會是階級斗爭,而是一個欲望的主調,是物質主義呼哧呼哧的喘息聲。

有相當一部分寫作由三四十年代為階級斗爭服務的思路,轉向了消費時期的另一種圖解。當年那種極端化的表達我們都熟悉,它是唯恐不激烈、不熾熱、不聳人聽聞。這種方法和傾向在今天也是一樣的,這不能完全看成是來自西方文學的影響,而是來自另一種無理性的、追風逐潮一窩蜂一刀切的傳統。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似乎可以多少明晰起來。大量的文學舶來品,一些極端化的、標志性的消費主義文學作品,以及這方面的大膽實驗,不過是起到了進一步推波助瀾的作用。

凡是潮流就會托起一團泡沫,今天也仍然一樣。不過,文化的泡沫一旦破碎,會比經濟泡沫的破碎還要令人痛苦,那是真正的大痛,那種影響將是更為深遠和更為漫長的。

南方周末:當今的文學主潮是否也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張煒:剛剛從一種極端思維里走出來,面臨著一場反思,還有常常講的“解構”。只對原來的思想和主題作簡單化的反駁和反抗,雖然也有一定的意義,但最后總會虛脫。無論怎么說,這個過程中如果不能持久地貫徹理性,也還是走不太遠。任何時期,專事砸毀是不費力氣的,而且也不要求操作者有多高的素質。如果是真正的探索者,就得仔細想一想了,那要面對更多更復雜的問題的。他起碼知道需要深沉的勇氣,知道長跑中所要保持和蓄養的能量,最害怕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