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絕望過后的曲折故事——張煒和十卷本小說《你在高原》

《你在高原》的寫作伴隨了張煒22年的行走?!靶凶摺焙蛷垷樢粠?950年代出生的親密朋友的集體出走有關。張煒把這撥人的行為稱為“令人尊敬的瘋狂的激情”。

責任編輯:袁蕾 陳軍吉 實習生 蔣瀟

《你在高原》的寫作伴隨了張煒22年的行走。“行走”和張煒一幫1950年代出生的親密朋友的集體出走有關。張煒把這撥人的行為稱為“令人尊敬的瘋狂的激情”。張煒以一位地質工作者的視角寫出了這場行走,原稿甚至有一個副題:“一位地質工作者的手記”。

那些1950年代人今天仍在以不同的方式“行走”,因此這本書可以稱為“行走之書”。張煒本人也在行走中擺脫了書齋里的繁膩和現代主義的憂郁,為同代人確立了一部生猛活鮮的傳記。 

張煒在書房

黃土是一種年輕的土壤

面對張煒,記者總想問一句:關于《家族》這卷書,是否有作家自己的某些影子?但他在談論時似乎有意地繞開。1950年代生人,可能像那位書中主人公一樣,要一直恪守母親的告誡,絕不輕易放言。

坐在酒店的房間里,拉著窗簾,張煒不習慣光線太亮。

盡管如此,張煒以前談到這450萬字、39卷、10冊的長篇小說《你在高原》時,說過它“無一不是生活紀實,又無一不是虛構”。書中的寧府主人曾經騎馬出去散財給窮人,這在張煒的小說中不止一次寫到;或許生活中真的有人也曾是當地一名留學歸來的西醫,也確曾在騎馬外出時被人暗殺,馬匹獨自回到府邸,馬背染著血,家人被馬帶到郊外一個地方,果然看到中彈倒斃的老人……

張煒不希望讀者這樣來解讀作品,“從玉米酒里要看到玉米粒,從葡萄酒里要看到葡萄皮,從地瓜酒里要看到地瓜干”。他認為,從現實到作品,糧食已經發酵了,已經發生了化學變化。

《古船》曾受到錯誤的解讀,胡喬木聽了“耳食之言”做出了嚴厲批評,雖然十年后在信中表達了歉意;《古船》出版后購書的隊伍把張煒簽字用的鐵案子都擠扁了。

一棵大樹

張煒的童年在膠東海邊的一個大林子中度過,父親曾經常年呆在山區的水利工地。他家院子后面有一棵大李子樹,樹干有兩人合抱粗,茂盛的樹冠在春天飄著花香,百鳥在上面棲息。“那棵大李子樹,代表了我全部童年的爛漫、向往、迷茫和未知。”張煒17歲離家之后,不斷地牽掛這棵大李子樹。

《你在高原》的結構也像那棵大李子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