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能源管理水土不服

在2010年的補貼政策大禮包刺激之下,原本以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為主的節能服務市場中,出現了用能企業大戶自己組建節能服務公司的新趨勢。

責任編輯:曹海東 朱紅軍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張晴 史秋娟

中國本土企業的商業信用缺失,可能導致合同能源管理這一節能模式在中國無法推廣

“寧愿少賺錢,也不要血本無歸。”5月2日,廣東華拿東方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楊華對南方周末記者叫苦不迭。

三年前,他的公司與云南曲靖遠東水泥廠簽訂合同能源管理協約,雙方約定華拿公司幫助遠東水泥廠進行節能設備改造,改造后節省下來的電費雙方五五分成,合同為期十年。

當年6月,第一臺節能設備安裝投運。8月,遠東水泥廠曾向華拿發回應用報告,承認在產量基本相同的情況下,使用了節能設備后的高溫風機耗電比改造前降低了近25%,節能效果明顯。

由于節能量難以認定,被寄予厚望的合同能源管理市場并未真正成長起來。 (CFP/圖)

然而噩夢就此開始。在隨后的三年時間里,華拿云南辦事處代表張勇和技術員小張不下十次接到遠東水泥的設備維護和技術服務請求。華拿按照合同進行維護,遠東水泥廠卻始終未付一分節能款項。

“用能方可能因為資金周轉拖欠節能款項,但完全不履行合同、一分不付的情況,十分罕見。”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統分析和市場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周伏秋是當年世行項目的主要執行者,面對這種情況,也表示不解。

在華拿和遠東水泥簽署的合同能源管理協約上,甲方簽名一欄,清楚地寫著企業法定代表人“邢澤民”。當南方周末記者按著合同上的聯系方式撥通邢澤民電話后,對方卻矢口否認曾與華拿簽訂過合同能源管理協約,隨后將電話掛斷。“今年2月18日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茜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