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票”不再是“門票”——成都新規,農地再“飛”

冰封了4個月的成都土地市場終于重啟,"新規最大的特點,是變“持證準入”為“持證準用”。也就是說,要拍地,不一定要先有地票"

責任編輯:鄧瑾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更改規則之后,成都地票交易重啟,土地改革依然在摸索中前行 

新規最大的特點,是變“持證準入”為“持證準用”。也就是說,要拍地,不一定要先有地票

冰封了4個月的成都土地市場終于重啟。

5月9日上午十點,成都市2011年第一場主城區的國有土地招拍掛準時開拍。

與4個月前那場火爆無比導致后來被叫停的地票拍賣會相比,這場土地招拍掛低調而平靜。

人并不多。企業人員,只有交了競拍保證金才能憑證入場。至于蜂擁而至的記者們,則被拍賣大廳外的一塊牌子擋住——“應競拍人要求,以及受場地限制,此次拍賣不對媒體開放。”

過程很快。近200畝,5宗土地,一個小時內全部物有所屬。

價格不高。成交價都落在3000-4000元/平米區間內。因為相對偏僻,平均的樓面起拍價都在2000元/平米上下;又因為設定了最高限價,達到最高價后就比拼配建公租房。

如此的低調謹慎,因為這是去年年底“地票”交易被叫停而又重啟后,新規則下的成都第一場國有土地拍賣。

地票交易原本是想通過制度創新,強制性地把資金從缺地的城市流入可以提供建設用地指標的農村。然而,這個橋怎么搭,考驗著地方政府的智慧。 (CFP/圖)

地票緣起

成都和重慶,分別以地票交易市場的制度創新,使得農村建設用地可以“飛”到城市。

“地票”,是在我國現行的城市與農村土地雙軌制度之下,尋求破解城市用地緊張、城鄉差距加大的一種土地改革試驗。

通過農民集中居住等方式,省出來的農村建設用地,經過復墾之后,可以成為虛擬的建設用地指標,“飛”到城市,增加城市的建設用地。這項制度設計叫“增減掛鉤”,其中的建設用地指標俗稱“地票”。

2009年和2010年,作為國家城鄉統籌試驗區的重慶和成都,先后開始嘗試地票交易。

農村減一分建設用地,城市增一分建設用地,這項“增減掛鉤”試點政策是“地票”的制度基礎。

該政策并不為成渝獨有,不過通常的“增減掛鉤”只能限定在縣域范圍內,仍然緩解不了城市建設用地緊張。而成渝,卻分別以地票交易市場的制度創新,使得農村建設用地可以“飛”到城市。

重慶在2009年首先申請到了地票試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