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個人如何構成社會——我對埃利亞斯與布迪厄的閱讀
對于人文社會學者來說,最值得深入閱讀的一本書乃是人類社會本身——既有讓人們依循的種種結構與文化,又處處可見個人對這些社會規范的選擇與依違,如此在歷史上人類社會有延續亦有變遷。
責任編輯:劉小磊
【秘密書架】
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大體不外是人與其社會、文化。因此一些基本因素與相互糾纏的問題,幾乎是每一學科都要面對的。首先是“人”。人的思想、行為、群體認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如何構成整體社會及造成社會變遷?其次是“社會”或“文化”。它們都是一些研究概念,但卻是社會學、人類學得以成立的基礎——許多學者認為若社會、文化可全然由一個個“人”來理解,那也就沒有社會學、人類學了。然而究竟什么是社會、文化?它們如何影響或規范人們的行為并因此讓自己(某一社會或文化)存在及延續?或者,它們如何在人們的結群、區分與對抗行為中產生?第三,“變遷”。這是社會科學對歷史感興趣的原因之一;社會、文化如何變遷,為何變遷?在其間,個人與事件所扮的角色如何?
王明珂,臺灣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著有《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等。
在1980年代以前,雖然學者們多意識到 “個人”與“社會”(或事件與結構)間的糾結是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一大主題,然而整個社會科學研究的主體仍是社會、文化。無論是功能主義、結構主義或是象征人類學,探索的皆是一社會或文化整體的制度功能、內在結構、社會賦予某一物或事物的象征意義、文化中蘊藏的人觀等等??梢哉f,所有這些理論皆容不下“個人”及“事件”。個人如文化與社會中的木偶,被種種制度、體系、結構、文化意識的絲線牽著活動,事件則如倏然起滅的浮光掠影,瞬間即過,無關緊要;社會科學研究的是較穩定的、整體的社會文化圖像。這樣的研究傾向,也很難對社會變遷作出很好的解釋。如今雖然社會、文化仍是學術研究的焦點,但個人、事件、變遷愈來愈受到學者們的重視。人的反思性(reflexi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