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緣何左突右支?
有一句話是很流行的,叫“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確實,中國老百姓和中國企業,最怕的似乎就是“政策”
責任編輯:余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當然,每次的政策變化都有充足的理由,目的不外乎是為了國家、為了企業、為了老百姓好
有一句話是很流行的,叫“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確實,中國老百姓和中國企業,最怕的似乎就是“政策”:雖然不是法律,但比法律有權威,比法律好使;雖然它隨時隨地在實施,但又似乎來無影去無蹤,隨意性大,無法把握。
更糟的是,很多政策模糊不清、不好操作也就罷了(對企業/百姓來說是這樣,對政府/官員來說是增加了隨意裁量權,實質上是擴大了權限),還老在變,經常走極端,有時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比如,股市低迷時鼓勵老百姓炒股,說“中國的股市跟國外不一樣,不會讓老百姓虧錢”,等大家被套住后又說“股市有風險,風險自己擔”;房市低迷時鼓勵老百姓買房,買房送城市戶口,房價高漲要打壓時又要戶籍證,有錢沒證別妄想,還要征房產稅;把汽車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發展時鼓勵汽車消費,城市擁堵了又開始限制上車牌,買車要先搖號,中簽難度近似于買彩票……
筆者作為一名經濟政策研究人員,對政策的變化自然更為敏感,對其中的來龍去脈也更清楚些,即使沒有直接參與那些政策的制定討論,但窺一斑而知全豹,對其內在邏輯也有更深的理解。不管政策怎么變,相關部門和官員如何解釋,其不足為人道的那些真正的、深層次的原因卻是大同而小異。
當然,每次的政策變化都有充足的理由,目的不外乎是為了國家、為了企業、為了老百姓好。政策確實應該與時俱進,尤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