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慈善的十大基本理念
現代慈善的行為方式較為優雅,不可能發生我國社會常見的不捐贈者比捐贈者更有道理甚至以高調反慈善為榮的極端現象。歐美社會也很少用到“詐捐門”這種詞。
責任編輯:戴志勇
慈善是給予而不是索取。不僅是給予不圖回報,而且反而是施者向受者感恩,是捐贈者感謝貧困者為捐贈者提供了實現愛心的機會。
現代慈善不可能是誰從事慈善就要將其作為“公眾人物”而進行全面審查從而將慈善變成令人望而生畏的祭壇,恰恰相反,現代慈善是讓人心靈和道德得以不斷凈化和升華的圣壇。
(向春/圖)
我國社會正在快步進入現代慈善時代。壹基金公益基金會、河仁慈善基金會以及安利公益基金會的成立,2010年的捐贈超過700億元等,具有多方面的標志性意義。支撐現代慈善事業發展,一定要有現代的慈善理念。在我國慈善理念隨著慈善事業的發展而處于高速轉型的歷史時期,有必要明確以下十個較為基本的現代慈善理念。
一、施者感恩受者
慈善是給予而不是索取?,F代的給予還要更進一步,不僅是給予不圖回報,而且反而是施者向受者感恩,是捐贈者感謝貧困者為捐贈者提供了實現愛心的機會。因此,做好企業還不是慈善,更不可能是最大的慈善,而只有實施捐贈才屬于慈善的范疇,兩者涇渭分明,不能混淆。
慈善給予的形式又是多種多樣?,F代捐贈往往有股權、有價證券以及建筑物等多種類型的捐贈。這種捐贈,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所有權的讓渡,即從一人一家所有轉化為社會所有,但這種社會所有不是國家和政府所有,是基金會代表社會管理財產但不是捐贈給政府。這種所有制,不國不家,不公不私,對于長期習慣于非國即家、非公即私傳統的我國社會還相當陌生,按照我國的傳統觀念,這種捐贈可能是“換湯不換藥”,我國的文化傳統是只有國家才能代表社會,社會不能代表自身。
二、對捐贈者寬容
寬容而不是苛責,是慈善界的主流行為方式。過高的道德標準,往往產生虛偽或者暴力。魯迅先生所批評的道德殺人現象在中國歷史上是相當嚴重的。而以善促善,則是現代慈善的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