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大樓”已是“第一世界”

2011年4月21日《南方周末》B9版《中國官方建筑的政治審美》一文非常恰當地對中國當前的官方建筑氣質做了概括:“秩序、威嚴”,并從歷時和共時的角度對我們的公共建筑進行了精當準確的解讀。該文沒有對此種政治審美進行評價,只有述沒有評。我想在這里從讀者或公民的角度啰嗦幾句,表達一下對此種審美的看法,權作狗尾續貂。

在我看來,建筑的形式首先應該是為其內容服務的。博物館、劇院、體育館、飛機場、火車站之類的文化設施或公共建筑,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和人文追求,應該追求建筑形式的別具一格和獨具匠心的審美趣味,其經典之作可以作為杰出的歷史文化遺產留給后人。五十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盡管不能“取悅”所有人,但大體上是符合這一要求的。

另外一類是黨政機關的辦公建筑,因為政治對隱喻的喜愛,其建筑風格直接表達了對自身的定位和追求,在我國辦公建筑的定位應該是為“人民”或“百姓”服務的場所。但從目前遍布中華大地的官方建筑來看,其審美風格更多的是威嚴、是等級、是秩序,而這種形式對億萬“蟻民”確實能夠產生心理上的震撼,但對犯罪分子卻不可能產生絲毫的威懾或“感召”,否則不是夸大了建筑形式的意義就是低估了他們心理素質。因此說,既然主要是為人民服務的,“人民公安”、“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人民政府”就完全沒有必要追求嚴肅的形式,以至于令人望而生畏,乃至雙膝發軟,不敢正視。

但遺憾的是,我們的官方建筑威嚴面孔不減,并且有相互學習借鑒,變本加厲之勢。就筆者所在的北京,單從天安門說起,沿長安街往東,公安部大樓不但震懾了國人,估計連見過大世面的國際友人也會自嘆弗如。商務部大樓也不甘居人之下,擴建后其體量與對面號稱“亞洲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東方廣場相比也毫不遜色。東單迤邐向東去,全國婦聯與交通運輸部大樓比鄰而居,一個陰柔,一個陽剛,追求的不知是反差美還是和諧美。海關總署原來被戲稱為大褲衩,總署領導從善如流,已經將其“羞處”遮住。

建國門往南,路東凱萊大酒店、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一字排開。凱萊是典型的八九十年代的現代建筑,據說是因為“已經不適應形勢的發展需要 ”已被拆除,新凱萊正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之中。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大樓是典型的仿古建筑,與天安門城樓頗有幾分相似。北京市高法大樓2005年剛落成就以其高臺階、一面墻的獨特外形受到關注。建國門北邊的北京市人民檢察院也不示弱,以其冷峻的外表遙相呼應。但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很快,市高法大樓便被冠以“既不透明,也不公開”,市檢察院大樓被戲為“黑一道,白一道,一黑到底”,不得不佩服老百姓的眼光“真毒”!

臺基廠大街是北京市委所在地,市委大樓據說是彭真任市委書記時用人民大會堂余下來的材料蓋的,“文革”期間,彭真受到批斗這也是罪狀之一,說是“挖人民大會堂的墻角”,而當時的市委辯解是“人民大會堂的下腳料”,屬于廢物利用。而就是用“人民大會堂的下腳料”蓋起了被毛主席稱為“針插不進去,水潑不進去” 的北京市委大樓。市委大樓作為北京市的政治中樞存在了五十多年,尤其是北京市的一些“老同志”對其還是很有感情的。但從去年開始就因為“不能滿足需要、建筑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被徹底拆除了,原址正在蓋新樓,什么樣的建筑風格我們拭目以待。

筆者去國外見到諸多所謂市政廳,相當于我們的市政府,但規模小且陳舊,與我們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我們的縣政府,甚至許多鎮政府大樓與他們比也毫不遜色。但他們就在這已顯寒酸的“辦公樓”里也保證了政府和社會的正常運轉??磥?,什么樣風格的大樓不重要,關鍵是樓里面有什么樣的人,做什么樣的事。目前,我們的“大樓”已是“第一世界”,我們樓里的人在也與時俱進著,所以我們理應取得與之相稱的不壞的成績。

網絡編輯:休休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