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五十年前讀北大(13)
“三年困難時期”,食品供給極其匱乏,我們一直都非常饑餓。當時同學們之間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就是相互回憶和訴說從前吃過什么好東西,或者是聽說過什么好吃的東西。這叫做“精神會餐”。
零食
2010年4月5日離開北大返回廣州之前,我和爾山再次行走燕園,在未名湖湖心的楓島坐下來休憩喝水,吃點零食。爾山忽然問我,當年在北大念書的時候,有沒有在未名湖吃零食?我說沒有。后來寫這篇文章,才想起其實有過一次。
我們在北大讀書的時候,整個國家的食品供應并不豐富,期間還有長達兩三年的吃個半飽也不容易的“困難時期”。糧食是憑票定量供應的,想要買點餅干什么的,都要糧票,更不用說點心了。具體到我,稍許買一點零食的錢還是有的,不過不知道為什么從小就沒有吃零食的習慣。
作者:王則柯 出版:中信出版社 (王則柯/圖)
如果說我沒有吃零食的習慣的話,可也不是十分準確的概括,因為我比較喜歡吃水果。奇怪的是,我自個兒內心不把水果看做女孩子才熱衷的零食。
1959年秋天進入北大的時候,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十周年的前夕。當時,雖然由于1958年“大躍進”的大折騰,全國許多地方已經在挨餓,但是因為全國支援北京慶祝國慶十周年,北京的市面比我長大的廣州真是好得太多。水果里面,我最欣賞北京的棗子、葡萄,曾經幾次買來享受。每次,總是買一飯盆,拿回宿舍洗凈以后享用,別的室友如果正好在宿舍,自然成為邀請的對象。找些借口預先說好一起享用的,大概只有二三次,不過也不算少了,因為國慶十周年以后,北京的市面也迅速蕭條起來,何況寒冬很快就要來臨。
后來說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的“三年困難時期”,食品供給極其匱乏,我們一直都非常饑餓。當時同學們之間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就是相互回憶和訴說從前吃過什么好東西,或者是聽說過什么好吃的東西。這叫做“精神會餐”。對于“精神會餐”,我只是一個聽眾,原因是我對于美食和飽食的分辨能力很差,所以記不得什么美食。稍許知道一點的水果、點心和糖果,只能是這種“精神會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