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文物殘件出自故宮?

十年之前被看作文物“垃圾”的“年年有余”魚形宮燈,在十年之后被賣到了19.5萬元。買家們的追捧在于,他們相信,這批殘件出自故宮博物院。

責任編輯:傅劍鋒 實習生 王媛媛

故宮內外,文物殘件的地位已然兩重天。宮內,仍然有成堆零亂的底座和畫框都當作資料堆放著。宮外,哪怕一個最樸素的故宮杯子蓋、一片碎瓷也動輒過萬。

十年之前被看作文物“垃圾”的“年年有余”魚形宮燈,在十年之后被賣到了19.5萬元。買家們的追捧在于,他們相信,這批殘件出自故宮博物院。

北京保利拍賣行圖錄稱,該“年年有余”魚形羊角宮燈是清乾隆年間的宮廷物件。其依據是《故宮建筑圖典》P289。

資深古董商人吳愷(化名)頭一回看到這批慘不忍睹的殘件是在2000年前后。那年夏天異常悶熱,他得到消息說有人拿到一批疑似從故宮流出的“宮里貨”,趕緊追過去看。但他很快被眼前的場景嚇蒙了:垃圾,堆積如山的垃圾。湊攏了,盡是一片片的碎木頭塊,杯子墊,畫框,柜子的斷胳膊斷腿,燈也是一大堆,七七八八攢成一團,看不出絲毫皇宮貴族的臉面。

那時吳愷的收藏觀很傳統,凡藏品一定得干凈、利落、沒毛病才行,否則,壓根兒不敢買。后來趕上過年,收購了“垃圾”的朋友熱情地指著其中兩個臟兮兮的宮燈說,拿回家給小孩玩吧!吳愷連連搖頭謝絕。

想起這樁失之交臂的買賣,吳愷有點后悔——10年之后,單是這款“年年有余”魚形羊角宮燈一對,就賣到了19.5萬元。

被堆棄、輾轉、圍困在倉庫里若干個年頭不見天日以后,總算,這堆被漠視的“垃圾”揚眉吐氣,成為21世紀一場拍賣會光鮮的主角。

2011年4月15日,北京保利拍賣行三樓展廳,“京華余暉——清宮木器雜項專場”拍賣會預展。這批殘損的拍賣品共計559件,除去個別大件的佛像和牌匾,大多數是巴掌大的杯子墊、爐灰蓋,也有畫框、雕花的小木塊,甚至一堆干得發皺的羊皮燈籠片兒。拍賣行描述如是:雖為殘件,卻“尤有古器物之特有沉靜氣韻”。

它們被分門別類,悉心陳列在鵝黃色錦緞襯托下的展柜里。展廳的加濕器比人高,徐徐吐出繚繞的霧氣;各地的有錢人為它們而來,用手持式數碼顯微鏡賞鑒每一寸肌理。

而在文人式的審美之外,北京保利的底氣和買家們的追捧更在于,他們相信,這批殘件出自故宮博物院。“故宮”,這兩個字在熱得發燙的收藏市場里,是鎏了金的招牌。

“甩包袱”年代流出?

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曾說,國內外的大型拍賣會上,幾乎都會有故宮流出去的東西。這源自清宮舊藏的三次厄難: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入侵,以及溥儀在位時期的賞賜、拍賣典當和偷盜。那是皇帝都自身難保的年代,遑論文物。

但即使在和平年代,故宮藏品也曾陷入緩慢的流失。這緣于過去“甩包袱”的做法。

新中國成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鄺立韻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