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電的前世今生
作為世界上惟一遭受過原子彈攻擊的國家,同時又是地震多發國,日本當初究竟是怎么突破重重阻力,讓“核電立國”成為國家戰略,并深入人心,進而成為世界第三核電大國的?
責任編輯:史哲 實習生 靳萬瑩
■編者按:
與切爾諾貝利等量齊觀的日本福島核危機,讓日本人突然產生了一個疑問:作為世界上惟一遭受過原子彈攻擊的國家,同時又是地震多發國,日本當初究竟是怎么突破重重阻力,讓“核電立國”成為國家戰略,并深入人心,進而成為世界第三核電大國的?南方周末陪你一起回顧日本的核電故事。
在自民黨穩定掌握政權時,政府大力推動核電發展;而民營核電產業的巨大收益,又以政治獻金等形式“反哺”了挺核電的政客和官僚。
從談核色變到核脫敏
二戰結束伊始,作為“戰敗國”,日本被聯合國全面禁止涉足核技術的研究、開發。然而,1953年4月,隨著《舊金山合約》生效,日本研究核技術的禁令被解除了。
這成為日本核電發展的起點。1954年3月,中曾根康弘等四位議員向國會提出“原子力研發預算案”獲通過。1955年12月,日本《原子力基本法》出臺。從法律上為日本發展核電鋪平了道路。
不過,盡管日本的決策者們全力推動,然而對“戰敗國”日本來說,從戰后初期的“談核色變”,到突破禁忌的“核脫敏”,從確立核電的政治正確性到正式立法上馬,以一己之力斷難實現。
單就輿論來說,在左翼知識分子群體牢牢掌握的自由主義輿論重鎮——全國性大報《朝日新聞》、《每日新聞》和巖波書店的學術刊物《世界》雜志——上,“反核”始終是主題之一。
輿論代表“民意”,直接影響選舉結果。日本政府要尋求破局,唯一可行的選項就是借助美國的外力。而這剛好撞到了山姆大叔的心口上。
戰后美國對日本的占領政策經歷過一個首鼠兩端的政策“轉型”,其最大動因當然是冷戰。因此,雖然最初美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鄺立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