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五十年前讀北大(14)
他的語匯,對我是很大的沖擊,因為如果我們夸獎演員的演出,一定說“演得真好”,而不是說“裝得真像”。他說的“裝得真像”,卻是認真的夸獎,不是現在人們說什么人裝什么“裝得真像”那個意思。
電影
1958年5月1日,中央電視臺的前身北京電視臺成立。但是,因為民眾普遍貧窮,家庭電視機絕對是鳳毛麟角。我們學校,倒是有電視機,然而,大家很少有機會看到電視節目。
在我們差不多六年的大學時代,現在能夠回憶起來的,我只看過兩次電視。第一次是在哲學樓我們后來曾經上課的階梯大教室,幾百人面對一個頂多20英寸的黑白電視機,觀看國慶十周年天安門廣場閱兵和群眾游行的實況轉播。之前,學校是預報了這次實況轉播的,我因為沒有參加游行,就去看電視。當我走進階梯教室的時候,那里已經滿座,我就站在后面,看了大半個小時。電視機那么小,視距那么遠,自然談不上清楚不清楚,不過依稀還是能夠辨認屏幕上的毛主席和周總理。
另一次是1961年冬天。我一位非常要好的同學,家有一臺9英寸(或許12英寸)黑白電視機。一天,趁家里沒人,他帶我到他家觀看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比賽的實況轉播。這位同學的父親,是北大一位知名的教授。
作者:王則柯 出版:中信出版社 (王則柯/圖)
在電視機普及之前,我一直相信1954年初中時候在廣州的蘇聯展覽館看到的一條列寧語錄,大意是:在所有藝術形式當中,電影對于我們的事業是最重要的。事實上,我們在大學的課余娛樂活動,也以看電影為主。
不過,那時候看電影,至少不能說是純粹的娛樂活動。我在廣州讀初中時就在中山大學的露天電影廣場看過蘇聯電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進大學以后又看了一次。那是一部黑白電影。大學高年級的時候,我國翻譯發行了蘇聯另外一部主題類似但是處理不同的彩色電影,叫做《保爾·柯察金》。我去看之前,一位農村來的室友對我說:“怎么,又去接受教育???”我去看這部電影,的確是非常自覺地去接受教育的。電影一開頭,“保爾·柯察金”就對著觀眾說:“如果有人告訴你,保爾·柯察金已經死了,請不要相信。保爾·柯察金還活著,還在他的崗位上!”
雖說中蘇關系早已惡化,但是因為電影《保爾·柯察金》的內容本身還是符合我們宣傳教育的要求,所以我國仍然把它翻譯出來上映。
看電影最多的時候,是剛剛入學的那一個月。正值國慶十周年嘛,不僅原來日子本身就喜慶,而且一批國慶十周年“獻禮片”趕著時間隆重上映。這樣,有些電影甚至安排在學校東操場露天放映,至少我記得《青春之歌》就是在那里露天看的,操場上銀幕正反兩面密密麻麻坐滿了同學。電影《青春之歌》里面有一個情節,是地主的麥子在收割前夜被人&l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