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探索】“濕猴理論”:被科學的寓言
“濕猴理論”首次出現是在一個管理學方面的書籍上。它所描述的實驗,經過仔細的文獻檢索,仍然無法在現有的學術資源中找到與之相符的研究。
為了增加說服力,科學實驗、科學研究常常被“借用”,管理學上被人津津樂道的“猴子與香蕉”實驗就是一例。這個實驗最初是從“一個朋友”處聽來的,隨后被寫入了管理學的書籍,稱它是“寓言”。不過在隨后的傳播中,它被描述得越來越像是真實的科學實驗。
(果殼網/圖)
流言:五只猴子關在籠子里,籠子中有個梯子,梯子上有串香蕉。每當猴子嘗試拿香蕉的時候,會觸發一個機關,向所有的猴子潑冷水。一段時間后猴子們老實了。此時若用一只新猴換出籠內的一只,新猴剛準備拿香蕉,就被另外四只猴一頓好揍。于是,大家都安靜了。如此重復用新猴置換出經過水淋的猴,最后把所有五只老猴全部取走。這時奇跡發生了,五只新猴都沒有淋過水,但是它們都不去碰那個香蕉。因為它們知道,碰香蕉會被別的猴子打。但至于為什么會被打,它們誰也不知道。
真相:慢慢成為科學實驗的寓言故事
這個故事中有被淋濕的猴子,有惡作劇的科學家,還有對特定社會關系的隱喻。后來由這個故事還總結出一個名詞:“濕猴理論(Wet Monkey Theory)”。不過,這個“理論”實在是有幾分都市傳奇的味道。它究竟是從哪來的,又是如何傳播開的呢?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這個故事的出處還是比較清楚的。大多數網站都提到,它出自一本名叫《為未來競爭(Competing for the Future)》的商業書籍(谷歌圖書已經有電子版[1])。這本書的兩位作者,一位是加里·哈梅爾(Gary Hamel),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專家;另一位是普哈拉(C. K. Prahalad),密西根商學院的企業管理教授。他們在書里說,是從“一個朋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