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一杯茶的經典與傳奇英式下午茶風潮 再現經典貴族風范
下午茶,從十九世紀初至今,其傳承和發展一直是照著上流社會人群生物鐘來進行的,它所包含的內容也并非只有“茶”和“點”,所用杯具器皿、刀叉餐具、裝飾物、托盤甚至到一塊桌布或餐巾,還有古典室內樂演奏,都被要求精益求精,在考究程度上做到極致。
下午茶,從十九世紀初至今,其傳承和發展一直是照著上流社會人群生物鐘來進行的,它所包含的內容也并非只有“茶”和“點”,所用杯具器皿、刀叉餐具、裝飾物、托盤甚至到一塊桌布或餐巾,還有古典室內樂演奏,都被要求精益求精,在考究程度上做到極致。
有關英式下午茶的由來,相傳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期,維多利亞時代一位懂得享受生活的英國公爵夫人Duchess of Bedford(安娜女士)所發明的。安娜女士為打發午后與夜宴(通常要到晚間八九點)間的空閑時光并果腹,以糕點和紅茶宴請親友共聚下午茶,同享輕松愜意的午后時光。至1840年,沃克斯豪爾和馬里波恩的新茶園開始供應薄片青瓜三明治和海綿蛋糕。到了后維多利亞時代,下午茶已演變成自成一格的餐膳,包括三明治、傳統下午茶蛋糕及英式松餅(scone)。
下午茶是女士們炫耀漂亮的茶壺和陶瓷的時間,也漸漸成為紳士們約定俗成談天說地的高級社交平臺。在各種考究的環境下,貴族禮儀文化也被融入其中,例如當女士輕巧地打開一枚剛出爐松餅時,就近男士根本不用猶豫,必須立即拿起奶油、果醬銀質托盤遞給女士。
隨著英國殖民地的擴張,下午茶文化遠銷海內外,在各地展露其貴族氣度。清末民初,上海是最有名的“冒險家樂園”,各國政客、商賈、明星、名流匯集于此,在劃定的租界區構建自己地盤的同時,殖民者也將自認為最能顯示身份和地位的傳統及新潮生活方式帶到上海。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歌舞升平日日響徹黃浦江畔,從洋涇浜(今延安東路)到外白渡橋這外灘一溜,以英國人和美國人為主導的鶯歌燕舞,下午茶—代表英國貴族或獨具地位人士身份的消遣社交模式,也被烙印在老外灘的各個角落。
今天,當我們被浮躁的港臺文化沖擊得暈頭轉向時,當任何一家快餐店茶餐廳都打著被濫用的“下午茶”來做招牌推銷時,我們看到,隨著費爾蒙、半島、華爾道夫這些具有輝煌歷史的全球頂尖酒店管理品牌在新世紀換著花樣到上海外灘立足,我們發現其中不變的不僅是他們近百年如一日的奢華溫馨服務以及告訴你回到家的感覺,更重要的是—下午茶,英倫高貴風范,在混沌的空氣中獲取清新的經典派頭體驗。
11 條英式下午茶 禮儀規矩
●喝茶時小口飲用,因為茶水滾燙。
●喝茶姿勢為,直接端起茶杯喝茶,不帶茶杯托盤;或直接將一組茶具端起,一手舉杯喝茶,一手端著茶杯托盤。
●如需要在下午茶期間短暫離座(在餐桌周邊),需拿起一組茶具,一手舉杯喝茶,一手端著茶杯托盤,在此期間,如果需要糕點,可將糕點至于茶杯托盤周邊。
●入座后,品嘗糕點時,必須將糕點放置于專用點心盤后,方可食用。切忌從點心盤架上直接取下食用。
●在飲用茶水及食用糕點時,切忌講話。
●盡可能不要讓女士主動提出需求。當女士掰開松餅時,就近男士必須立即遞上奶油、果醬托盤給女士,女士需禮貌性接受或輕聲說“不用了,謝謝”。
●在侍者為任何在座人士倒茶時,必須說“謝謝”。同桌女士不必親自倒茶,必須由男士為女士倒茶,女士和受款待男士在倒茶期間,可說“謝謝”,或用手輕叩桌面表示感謝。
●與茶具組配套的茶匙是用來調和茶杯中奶和糖,切忌放入口中。如果需要用到湯匙,可向侍者索要。
●吃東西順序是先咸后甜,甜到一半吃松餅,最后吃巧克力。
●在飲用下午茶期間,如果有外人過來問候(下午茶時段是較為休閑的,與晚餐正式度有所區別),也有講究。如果男士前來,在座任何人不必起身恭迎,在座男士可以選擇性禮貌性起身握手或者不起身握手,女士點頭示意即可,就算認識這位男士也不必起身。
●如果是女士前來,在座男士不管是否認識她,必須起身恭迎,來訪女士說“謝謝”表示男士可以隨意,不然男士必須一直站著直到女士打完招呼離去或表示 入座。在等候女士入座后,男士方可坐下。在此期間,女士不必起身,點頭示意即可。只有在所有人都尊敬的人士(例如國家元首或公司領導人或是一家之長)過來 問候,在座女士才需起身恭迎。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