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西方探險家眼中的喀什
奇特的自然風貌,純樸的民俗民情,以及腥風血雨的政治斗爭……19、20世紀的西方探險家們記錄了一個你不知道的喀什。
19、20世紀之交,榮赫鵬等西方探險家們有關喀什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包含了很多現今中文資料中找不到的珍貴的歷史和文化信息。
人稱“絲路明珠”的喀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角跟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這兩個鄰國接壤的地區。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曾經說過,喀什是從西方進入中國的第一個關口,那兒不僅自然景色獨特迷人,而且城市繁榮,商業興隆。年復一年,來自中亞各地的商人都云集此地,在這兒風格獨特的集市上出售精美的絲綢、地毯、服飾、刀和帽子。西方人從印度進入中國腹地去探險或考察,或是從中國境內沿著陸路上的絲綢古道前往中亞各地,這兒也都是必經之地。
從浩如煙海的西方中國游記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有關這塊神奇的地方的文字描述,和直觀反映喀什自然風貌、民俗民情,以及錯綜復雜、腥風血雨的政治斗爭的圖畫和照片。這些文字和圖片所包含的歷史和文化信息,很多是中文資料中找不到的,有助于我們重構清末民初喀什的歷史畫面。
一
羅伯特·肖是早年第一個從印度翻越喜馬拉雅山脈進入新疆腹地的英國探險家。他于1874年曾經率領一支探險隊考察了西藏和新疆接壤的一大片地區,并且親自到達了位于西南疆的葉爾羌和喀什,將大量有關這塊地區富有異國情調的信息傳回了英國國內,使得許多喜歡冒險和刺激的英國青年對于這片神秘的土地充滿了憧憬和向往。
羅伯特·肖的一個外甥榮赫鵬,當時是駐扎在印度的一位年輕的英國龍騎兵上尉。從青少年時期開始,他就從舅舅發自印度、西藏和新疆的信件中了解到后者探險經歷的許多細節,十分渴望能夠親身體驗一下探險的滋味。1884年夏天,乘部隊休假的機會,榮赫鵬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專門到印度與西藏接壤的喜馬拉雅山脈去游歷了一趟,在那兒他碰見了不少他舅舅的老部下,他們曾經跟隨羅伯特·肖考察過葉爾羌和喀什。他還在舅舅的房子里找到了大量有關那次探險的書籍、手稿和地圖。他通宵達旦地仔細閱讀那些已經被人遺忘的資料,完全被這些資料所展示的這片神秘土地吸引住了。于是他便開始訓練自己攀登雪山的一些基本技能,夢想著有一天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也成為一名探險家。
那次旅行回來之后不久,榮赫鵬因一個偶然的機會碰上了時任印度郵政總局局長的英國人H.E.M.詹姆斯,兩人聊起葉爾羌和喀什的話題,十分投機,有知音相遇之感。榮赫鵬在餐桌上發表了許多有關去中國探險考察的長篇宏論。沒想到幾天之后,詹姆斯竟親自來到了榮赫鵬的營地,問他愿不愿意隨自己前往中國旅行。詹姆斯解釋說,他原來是準備跟一位名叫凱里的西藏探險家一塊兒結伴去旅行的,但是就在后者準備出發的時候,詹姆斯無法請假,所以不得不延期,并且另尋旅伴。榮赫鵬聞訊喜出望外,當即答應于1886年春季告假跟詹姆斯一起去旅行。
這次旅行的第一個目的地是滿洲里,因為他們認為,去過那兒的西方人并沒有留下多少文字的描述。
他們首先坐船來到大連灣,上到了吉林的長白山,然后又沿著牡丹江和松花江游歷,一直走到了俄國境內。然后他們又途經吉林和奉天(沈陽)到了牛莊,在那兒榮赫鵬跟詹姆斯分手告別,后者要趕往旅順,并從那兒去日本,而榮赫鵬則跟另外一位伙伴前往北京。在從山海關趕往北京的路途中,榮赫鵬首次見到了長城,他驚嘆長城是一個奇跡,其雄偉壯觀的程度甚至超過了埃及的金字塔。
二
榮赫鵬在北京暫時住了下來,等待英國皇家工兵部隊的M.C.貝爾上校到北京跟他會合,然后一起從陸路回到印度去。因為這樣他就有機會親眼看到葉爾羌和喀什,并且重溫小時候在舅舅的信里讀到過的那些娓娓動聽或驚心動魄的場景。貝爾上校于 1887年的3月抵達北京。他在英國駐印度部隊的偵察部門曾經擔任過榮赫鵬的上司,所以兩人在北京相見,彼此覺得非常親切。由于這兩人的中國之旅都負有秘密的偵察任務,貝爾上校建議兩人分頭行動。貝爾上校希望多看一些人口稠密的地區,以便能對這些地區的狀況和資源更好地做出判斷,所以他選擇了穿越長城內側的各個省份。到甘肅之后穿越戈壁沙漠前往新疆的哈密,再沿著絲綢之路回到印度。榮赫鵬則直接穿越長城外的戈壁大沙漠,進行更具有探險性質的考察。他們約好了在哈密會合。
經過了兩個半月的長途跋涉,以及干渴、寒冷和沙塵暴的嚴峻考驗,榮赫鵬一行人和由8峰駱駝所組成的駝隊終于橫穿了長達1255 英里(2020公里)的戈壁沙漠,來到了天山山脈跟前的哈密。一到了那兒,他就急切地詢問貝爾上校是否已經到達,因為他的探險隊比預定日期晚到了幾個星期。他非常失望地得知貝爾在三個星期前就已經離開了哈密,現在早已在回印度的半路上了。
榮赫鵬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要到達新疆地區最西部的喀什,他面臨的前途依然險峻,困難重重。由于正值夏日,天氣酷熱,哪兒都租不到車輛。而且喀什路途遙遠,需要花70天的時間才能夠到達那兒,這樣的話,根據最樂觀的估計,他們到達喀什的時間也該到9月底了。而他們回印度之前,還有最后一道障礙,這就是要趕在冬季大雪封山之前翻越喜馬拉雅山脈。但榮赫鵬還是忙里偷閑,一個人去逛了哈密城里的集市。他發現新疆人跟漢人和蒙古人都有很大的區別,比較追求生活享受,家里布置得非常舒適。那兒的姑娘長得很漂亮,臉龐圓圓的,皮膚黝黑,有點像希臘和意大利人;雖然身上穿著長裙子,但并不束腰;長長的黑發梳成了粗大的辮子,披在肩上;頭上還戴一頂色澤鮮紅的小帽子,恰如其分地襯托出了她們顴骨突出的臉龐,使她們顯得美麗動人。
在從哈密前往喀什的路途上,榮赫鵬注意到新疆的這個地區呈現出一片衰敗和荒涼的景象。他們所經過的每一座有人居住的房屋旁邊都有兩個以上的廢墟。有時在穿越一個村莊的時候,居然連一個人影都見不到。他們所經過的許多耕田都已經荒蕪。當地的漢人數量基本上跟本土人持平,這些漢人大多數都是回民,個子要比內地的漢人矮小。夏季的道路上行人很少,但有時候探險隊也能遇上一隊士兵,一輛大車,或是把貨物馱往集市的一支驢隊。驢子是這個地區主要的馱畜。在路途中,榮赫鵬親身體驗到,當地人雖然窮,卻非常善良和殷勤好客。有一次夜宿時,他跟幾位年紀很大的老太太同住在一個帳篷里,當她們看見他脫下來的襪子上磨出了一個洞時,其中一位大娘馬上就動手將他的襪子仔細地縫補好,然后她們不停地虔誠祈禱。晚餐時,桌上的木碗里盛滿了新擠的牛奶。芬芳的奶香味使這位遠離祖國的英國探險家有了一種回家的親切感覺。
三
當最終踏上喀什平原的時候,榮赫鵬的眼前突然一亮,這兒的居民似乎比別處更加稠密,田地似乎也要比別處更為精耕細作?;仡檹谋本┏霭l后所走過的路程,現在想來是多么的遙遠。他感到自己終于到達了目的地,再往前走就可以算是回家的路了。由于喀什這個地方的商業繁榮赫赫有名,而且這兒還長駐有一位俄國的領事彼得羅夫斯基,所以當榮赫鵬走進喀什城的時候,他感覺自己又回到了文明的邊緣。
在城南的一家旅店住下來之后,榮赫鵬迫不及待地將自己的名片和護照送到了衙門。不一會兒,就有幾位阿富汗和印度商人來找他,他們都是漢人從每個國家的商人中挑選出來,作為官方代表的外國人。
漢人就是通過他們來跟外國商人們打交道的。那位領頭的阿富汗人和其他幾個外國商人在榮赫鵬短暫逗留喀什期間幾乎每天從早到晚都陪伴著他。那位阿富汗人的氣質很像是一位士兵,他對各種長短武器十分精通,知道俄國的步槍要比英美制造的步槍優越,而美制的左輪手槍又要比英制的好使。在漢人從當地人的叛軍手里奪回喀什的時候,他正好也在城里,并且告訴人們,當時仗并沒有真正打起來,因為叛軍頭子幾星期前就已經在城外西面某個地方被毒死了,而且沒有任何人敢于站出來領導抵抗漢人的防御戰。所以當叛軍士兵們聽說漢人的軍隊到來時,一個個都脫下了身上的制服,又換上了莊稼人的衣服,像綿羊一般溫順地下地干活去了。城里一切照常,似乎什么事也沒發生過一般。只有城里的頭面人物受到了觸動,全都逃走了。
到達喀什的第三天,榮赫鵬決定去拜訪俄國領事彼得羅夫斯基。
那位阿富汗商人以為俄國人和英國人碰在一起準會吵架,所以在上馬出發之時,拉住了他的手,悄悄地對他說,“一定要彬彬有禮,千萬別跟俄國人打起來?!钡珮s赫鵬發現俄國領事十分友好和健談,后者還把住在附近的一位傳教士亨德里克斯請來見這位客人,并聆聽他從北京來喀什一路上的經歷。當話題轉到了印度之后,榮赫鵬吃驚地發現俄國領事原來是一位印度通,他家里收藏了大量的相關書籍,而且叫得出印度和克什米爾所有頭頭腦腦的名字。第二天,這位俄國領事在16位哥薩克騎兵的護衛下回訪榮赫鵬。他倆促膝長談,相見恨晚。
這次難忘的中國之旅后來被榮赫鵬寫成了兩本游記:《大陸的心臟》(1896)和《在天朝子民中間》(1898)。這兩本書使他在英國成了一位家喻戶曉的探險家,而且在1919-1922年間他以這兩本書和后來的作品為資本,出任了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會長。至于他在這次探險之后成為英國駐洪札(今屬巴基斯坦)的殖民地官員,并且于1903-1904年率兵侵入西藏的經過,本文就不能在此細述了。
四
來過喀什的外國探險家中有很多是俄國人,其中有一位居然還是個著名的畫家和舞臺設計師,他的名字叫做尼古拉· 羅耶里奇。羅耶里奇畢業于圣彼得堡美術學院,擅長以絢麗的色彩來表現壯麗而神秘的大自然。他為《彼爾·英特》(1912)和《春之祭》(1919)這兩部芭蕾舞劇所設計的布景和服裝被稱作是無與倫比的杰作。然而他并未因這些成就而感到滿足,而是渴望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新的靈感。為此他于1923-1928年間組織了一次為期5年的中亞探險,對喜馬拉雅山脈、印度和新疆等地的自然風景、語言文化和人文地理進行了詳細的考察。他本人在這次考察中總共畫了5000 多幅寫生的油畫。這些作品,連同他所創作的其他2000多幅油畫一起,至今仍保存在美國紐約市的羅耶里奇博物館之中。
尼古拉的大兒子喬治是一位從哈佛大學畢業的東方學家。他在這次中亞探險活動中自始至終都陪伴在父親的身邊,并且詳細記錄了這次探險和考察的全過程。他的回憶錄《通向亞洲最深處的足跡:羅耶里奇中亞考察團的五年探險經歷》于1931年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書中一些章節所透露的一些軼事對于我們了解喀什的歷史至今仍有很高的價值。
例如喬治在陪同父親去拜訪和田道臺馬紹武時偶爾了解到了后者剪除喀什提督馬福興的全過程,并且還在書中附上了照片作為插圖。馬紹武出生于一個回族的名門。父親曾經做過云南的總督,后來在回民叛亂中喪生。馬紹武本人年輕時在云南長大,后來被流放到了甘肅和新疆,靠了自己的能力才逐步升到了道臺。馬福興是馬紹武的本家,他倆曾經在喀什同過事,也就是在那段時間,馬紹武因受到了這位本家的排擠而與他結下了仇。馬福興是喀什的土霸王,他在喀什的漢城里建有一個宮殿般的城堡,而且在城外還有幾個夏宮。這些夏宮周圍都挖有壕溝,并且種上了樹籬。當地人若是不小心讓車碰到了他的樹籬,就會被砍下雙手手指。他在城外有一個很大的玉石工場,誰若敢跟他競爭,他就會殘忍地將他們處死,或是把他們的雙手砍下來。他還在自己的宮殿里養了50多個妻妾,誰家的姑娘要是漂亮的話,隨時都有被他搶走的危險。當他玩厭了這些妻妾之后,就會把她們賞賜給部下享用。
1920年代初,馬福興曾經想讓喀什從新疆獨立出來,這樣他自己就可以做上名副其實的土皇帝。為此,他跟時任新疆省主席的楊增新關系搞得很僵。1924年,有謠傳說馬提督正在策劃叛亂,以推翻新疆省主席。楊增新聞訊之后,決心要剪除馬福興,便開始在烏魯木齊招兵買馬,募集一支大軍。當時擔任烏什縣知事的馬紹武聽說此事以后,快馬加鞭,在7天之內從烏什趕到了烏魯木齊,向楊增新請纓。后者同意之后,馬紹武又匆匆趕回烏什,拉起了一支隊伍,并于1924年6月1日,迂回包抄到了喀什的漢城,對馬提督的衛兵們發起了迅雷不及掩耳的突襲。漢城被攻下之后,馬紹武的人馬又直搗馬福興的城堡。馬福興的兒子率衛兵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還是被打死在城堡內的院子里。馬福興本人也負隅頑抗,但他的右臂中彈,最終在一個內室被生擒。隨即他便被拉到了城堡大門外的一塊空地上,并被綁在一個十字架上。
馬紹武親自指揮了對馬福興的槍決。在槍決之前,洋洋得意的馬紹武走到了綁在十字架上的馬福興面前,問他:“你還認識我嗎,馬福興?”后者呻吟著回答:“馬紹武?!瘪R紹武當即拔出手槍,對著提督的胸部開了一槍。因為距離很近,從胸口噴出來的血濺到了馬紹武的身上。行刑隊的士兵們由于緊張,在沒有得到命令的情況下,也亂槍齊發,差點兒打中夾在中間的馬紹武。
新疆省主席楊增新后來也沒能逃脫被暗殺的厄運。1928年7月7日,楊增新在參加新疆俄文法政專門學校的首屆畢業典禮時,被外交署長樊耀南預先設下的伏兵所刺殺。隨后,新疆民政廳長金樹仁又率省府衛隊擊斃了樊耀南。于是金樹仁就被推舉為新疆臨時省主席兼總司令。這就是著名的新疆“七·七政變”。羅耶里奇父子跟原省主席楊增新打過交道,但后來當他們來到烏魯木齊的時候,看到的卻是富麗堂皇的楊增新紀念亭。
諸如此類關于喀什的描寫和名人軼事在瑞典探險家兼考古學家斯文·赫定及英國探險家迪西、英國女畫家E.G.肯普等人的游記中也可以見到。迪西和肯普也是在20世紀初長途跋涉來到喀什,并且用文字和圖像資料記錄了這片神奇土地的。由于篇幅的關系,本文不得不就此打住。

前往喀什的艱難道路
曾率兵入侵西藏的榮赫鵬上校
新疆省主席楊增新接見外國探險隊員
舊時新疆婦女的裝束
喀什都督馬福興
被處決后的馬福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