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達人文集引

對于基礎學科,大學應該有一種平和的心態,要有“養士”的氣度。對于那些以學術為生存方式的學者,大學應該給他們良好寬松的學術環境和生活空間,而不應該以量化管理來制約其創造力

責任編輯:劉小磊

對于基礎學科,大學應該有一種平和的心態,要有“養士”的氣度。對于那些以學術為生存方式的學者,大學應該給他們良好寬松的學術環境和生活空間,而不應該以量化管理來制約其創造力 

黃達人校長文集編成后,編者命我作序。我雖感榮幸,又頗惶恐:因為我既非領導,又是后輩,何敢言序?在中國古代,“序”又可稱為“引”。我就權作一引吧。引者,非引導也,引玉之謂也。我愿以一位在中山大學學習工作數十年的文科教師身份談談個人先睹之快。

十多年前,黃達人校長受命從西子湖走進康樂園,執掌中山大學。轉瞬之間,已12年了。我們共同親歷的這一切,都已經成為歷史的一頁了。

《大學的觀念與實踐》 黃達人著 商務印書館即出

在歷史長河中,12年只是彈指之間,而對于百年中大來說,卻不可謂短暫。這本書讓我們這些一路相伴走來的中大人油然而生一種親切感,驀然回首,十多年走過的路又仿佛重現眼前。這種感覺就像李白詩中所描寫的:“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現在,我們可以從容地站在今天所處的高度,回瞰這十多年盤旋而上的“所來之徑”。這不是一條現成坦途,而是中大人自己開辟出來的道路,上面深深地留下了中大人的足跡。按照莊子的說法,事物有“跡”,有“所以跡”。“跡”,就是一般人所能見到的事物與現象。“所以跡”,就是事物、現象之形成發展的內在成因或者背后的精神與信念。這本書的珍貴之處,不僅在于記錄了中山大學發展的“所來之徑”,更有“所來之徑”形成的背景、原因、動機與思路,為我們解讀中山大學的發展與前景提供了可貴的文獻。

這本書的核心是中山大學的制度設計與文化建構。大學的文化與制度是虛實相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