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風馬?!靠磁_灣選舉

選舉對一個社會到底有什么功用?第一個作用是令官員非常謙卑。因為他所有的權力都是被選出來的,你能不能當這個官是需要人頭同意的。非選舉是看上頭,選舉是點人頭。他對任何人都要及時地握手、點頭、回應。態度必須得好,你不好記者一寫,明天就少好多票。

臺灣的地方選舉是從1949年自大陸遷到臺灣以后開始的,鄉長、里長、縣長等這些選舉有縣議會、鄉議會,它選舉的過程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的常態,臺灣的選舉可以比作一個產業,它有一整套產業化的系統,包括選舉公關、選舉財經、選舉整容等等。

選舉讓政治家謙卑

選舉對一個社會到底有什么功用?它對我們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實質性的影響?我覺得第一個作用是令官員非常謙卑。因為他所有的權力都是被選出來的,你能不能當這個官是需要人頭同意的。非選舉是看上頭,選舉是點人頭。他對任何人都要及時地握手、點頭、回應。態度必須得好,你不好記者一寫,明天就少好多票。

在臺灣政治人物講得最多的是要勤跑基層,以前臺灣人對宋楚瑜的評價就是叫“走透透”,他踏遍臺灣每一個地方。馬英九在競選的時候騎自行車到臺灣鄉下,跟老百姓一起住。

選舉可以消滅上訪

不斷選舉還消滅了上訪。為什么臺灣沒有像大陸有上訪、接訪這樣的事情?主要跟選舉有關。你有不平的時候,地區的議員就會幫你,如果他不幫你他就選不上。比如在鄉里,你有什么困難跟議員講,議員必須替你嚷嚷。如果不幫助你解決,下回你就把這事找媒體說,說了以后議員形象就壞了,就沒有選票。有時候為了競爭選票,一個困難甚至是幾撥人搶著解決。

這樣一種選舉的規則,加上媒體、法律監督和“政府”權力的制約,實際上就取消了甚至看不見上訪這種現象,并不是說沒有判錯、干錯的事,任何一個社會都不是上帝直接管的,上帝都是通過人來管的,而人都會犯錯,問題是怎么糾錯。

選舉會使這些想要從政的人不得不為人民服務,你必須辦具體事讓大家感覺到。有一次我碰到一個臺北市的議員,以前是電視臺主持人,形象很清朗,有一定的知名度。我問,你怎么從政不去做節目了?他說我積累了一些經驗以后,我覺得應該出來為社會服務,我在這個選區有三萬票左右,已經當選兩屆議員了。電話完了以后他說我今天有六票進賬很開心。

選舉制造明星和產業

選舉在實際過程中的變化是更加市場化、專業化、娛樂化、產業化。每年大型選舉,實際上是一個政策促銷過程,也是政治領導人明星化的推廣的過程。比如陳水扁選舉的時候要把他裝扮得非常年輕,每一個領導人的故事特質非常清楚,這是差異化營銷,否則很難被認識。再比如蘇貞昌是用了他女婿的團隊,幫他塑造一個鄰家大叔的感覺,很能干熱情,親切鄉土;而馬英九,他的形象就是變革、清廉。

選舉當中逐步地讓每一個政治人物的個性特征、理念、氣質、形象都非常清晰。這樣就出現了與之相關的產業。比如說有一家公司專門做選舉廣告,有路牌廣告、平面廣告、互聯網廣告,做CI、VI、MI這些東西,包括你的旗幟、顏色、辦公場地、廣播車、義工形象等,都需要規劃的。

另外政治領導人的形象需要政治化妝師,比如許信良是光頭,眉毛比較細,每一次要出鏡都要給他畫一畫眉毛,這樣拍出來效果有力量。

同時舉辦造勢晚會,大型活動的管理也是專業化的?,F場不能太擾民,也不能沖突,還要有氣氛。完全像嘉年華的大派對一樣,這樣開出來的效果就會很好。

整個選舉過程,專業化已經細分到每個專業,然后按市場營銷的方式去做。所以這幾年,臺灣發展出來很多專業人物,比如說倒扁時紅衫軍的總策劃就是一個高人。經常在選舉上會有人請他來做策劃、包裝。

現代社會都離不開選舉這個事情,它是一種政治意見的良性競爭。如何把這種競爭納入到法制、透明和公開的軌道,使意見市場能夠正常地發育,使政治人物的參與和能力有規則地進行公開比拼?相當于我們有一個運動場,只要你按照規則來報名,都可以來參加百米賽跑,最后發獎只發一個,這樣誕生出一代又一代的競爭者。訓練的技術在改變,觀眾的素質在提高,市場也在成熟。

在運動會中,亂打拿不到冠軍,按規則比賽才能夠跑出成績,才能夠讓獎杯變得有價值。這就是選舉本身。

網絡編輯: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