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夏志清序《請客》:恒常的日常
文化融入是一個過程,把這個過程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請客呈現出來,是一種很獨特巧妙的方式。
《請客》寫孟千仞得意忘形的嘴臉,真是寫得好。這樣來寫某些教育程度高的中國小人的得意忘形,好像還沒有人寫過。
一
《請客》是一部很耐看的小說。
作者于仁秋,是我的學生唐翼明、查建英的好朋友,1980年代中期,他們和其他幾個大陸留學生組織了一個文學團體“晨邊社”。他們的第一次活動,是座談留學生文學,由于仁秋主講。我當時在報紙上讀了他們的座談紀要,就有印象。他們討論了錢鍾書、於梨華、陳若曦等人的作品,這些作者及其作品我都曾寫過文章的。我讀于仁秋在座談會上的發言,知道他很認真地讀過我的著作。我看了那篇“座談紀要”,對唐翼明說,此文收集了很多資料,再擴充一些便可以做成一篇碩士論文,這樣子拿去在報紙上發表未免可惜了。那次座談中,于仁秋已經談到觀察美國社會、觀察美國人,注意到很多留學生作品在這方面的膚淺,又強調要刻畫人物刻畫人性。那時就我覺得他很喜歡讀書想問題,討論作品也有些獨到的見解,現在讀了他的小說,覺得可以說他從那時起,就著手準備寫《請客》了。
仁秋的專業是歷史,不是學文學的。他來寫小說,是因為他喜歡寫、想寫小說。我讀他的小說,感覺得到他是一個熱愛生活、興趣廣泛、感覺敏銳的人。我相信,他一定是感到,他在美國生活多年所積累的種種感受和觀察沒有辦法在專業的學術著作中表達出來,所以才選擇寫這部長篇小說。恰恰因為他是專業的歷史學者,對美國華人的歷史有透徹的了解,他這部反映美國華人生活的《請客》才寫得這樣有趣,又有歷史感,是一部與眾不同的小說。
仁秋《請客》寫好后,送來請我看,我看了很喜歡,答應為他寫篇序。我叫他把發表過的中、英文著作都拿來供我參閱,以便對他有更深入的了解。仁秋在他的歷史專業領域里,有很出色的成就。他在紐約大學(NYU)讀博士時,曾經修過McGeorge Bundy(邦迪)的課。邦迪做過肯尼迪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30多歲就在哈佛大學當文理學院院長,是極其聰明的人。仁秋好幾年一直聽他的課,常常和他交往請教,一定會學到很多東西。這種和一流人物交往的機緣,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碰不上,可以說是仁秋的奇遇。仁秋在NYU攻讀中美關系史,博士論文寫一群紐約市的華裔洗衣工人在抗日戰爭時期支援祖國抗戰、保護自己權益的歷史,出版之后,得到一個由“亞美研究學會”(Association for Asian American Studies)頒發的“優秀歷史著作獎”。這個題目是個小題目,但以前大家都不是很了解這方面的歷史,仁秋把它寫出來,寫好了,得獎不是偶然的。他對美國華人的歷史有真切的了解,因而他小說中華人的形象和故事都很動人。
二
《請客》的兩位主角,吳國忠和周強,是大學時的好朋友,來美國留學,拿了學位之后找工作,定居下來,只是兩人的經歷大不一樣。這兩位主角的故事都很有趣,吳國忠的故事特別有意思,像他這樣的文學形象,以前的留學生小說中還沒有人寫過。以前的留學生小說,是很少寫華僑的。留學生其實很不懂華僑,和他們很少接觸,覺得他們無非是開餐館、洗衣館,做小生意的下等人,和他們有交往也是被迫的,見到他們的子女,也看不慣,沒有交流,沒有溝通?!墩埧汀防锏膮菄?,被命運擺布,成了唐人街廣東華僑家里的女婿,我們從他的故事中得知很多華僑的歷史,他們的家庭生活,還有中國優良傳統在他們身上、家庭中的延續。
我們不妨說,吳國忠到唐人街做華僑女婿之后,才重新認識到中國文化、中國傳統的優點。吳國忠從大陸來,大陸經過幾十年的批判掃蕩,傳統的東西已經不多了。老派中國人的優點,反而在海外華人社會中保留得多一些。吳國忠的故事當中最感動人的,是他大病的時候,李秀蘭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又全力支持他讀完博士,對自己有個交待。他們結婚之后,李秀蘭對他的完全信任,連他親口所說的年輕時的風流韻事都不愿意相信。李秀蘭的這種純樸、賢惠、善良,使得吳國忠在和王嵐嵐“外遇”之后的內疚格外深刻沉重,所以他在自己最喜歡的情人面前,也要硬起頭皮袒護自己的妻子。這個男女感情瓜葛的故事,和其他故事非常不一樣,它的獨特之處,是吳國忠很自覺地守住一個底線:女人不是給男人玩的,不能玩女人。有了這個底線,這個故事的境界就提升了。吳國忠慚愧內疚,是對李秀蘭賢惠善良的感恩;但李秀蘭賢惠善良到連吳國忠的懺悔都不要聽,都不信,吳國忠就只能自己內心痛苦,自作自受。由于小說用的是會話體,在描寫人物內心時受到限制,如果作者選擇用敘述體,在人物動情的地方,還可以寫得更加舒展飽滿。
不過,會話體也有它的好處,作者通過一場一場的對話講一個又一個故事,敘述他對美國華人社會人生百態的觀察?!墩埧汀返牧硪晃恢鹘侵軓?,算得上是一帆風順,讀博士、找工作、拿終身職,都很順利。周強在大學教書,和美國人有很多來往,常常和他們相互往來地請客吃飯。周強是個觀察者,是個有好奇心的觀察者,不停地觀察周圍的人和事,處處留心種種細節,對各類人物都有興致,有批判的眼光也有寬容的態度,《請客》里他所經歷的事和他所講的故事都很生動有趣。
三
周強的故事是仁秋編的,仁秋在編這些故事時不可避免會使用到他自己的經驗。仁秋自己在事業上也是一帆風順,拿了博士學位就在紐約州立大學珀切斯校 (College at Purchase)歷史系找到了工作,一年后博士論文出版,只工作了3年便獲得終身職、提為副教授,接下來又做了一任歷史系主任,不久又升為正教授。尤其難得的是,仁秋還是一位很受歡迎的教授,完全靠教書教得好,給學校捐進差不多200萬美元———有一位美國億萬富孀,生前旁聽仁秋的歷史課,很喜歡,每年捐10萬元錢給學校,連捐數年;死后遺囑上留給學校100萬元錢,完全是因為她喜歡仁秋的課。不管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只靠教書教得好便給學校捐進巨款,這種事很少聽說。那位億萬富孀住在紐約市北面的斯卡斯迪爾鎮(Scarsdale),生前常請仁秋夫婦到家里做客,或是到私人俱樂部吃飯,所以仁秋見識過很多宴席場面,描寫起來得心應手。仁秋寫周強夫婦在美國社會扎下腳跟,和美國人交朋友,全是寫他們怎樣和各種各樣的人一起吃飯 ———他們怎樣學著到別人家做客不丟面子,怎樣在家請客,怎樣學會各項社交宴請的禮儀規矩。這些仿佛瑣碎的日常生活,恰恰是文化融入的重要內容。文化融入是一個過程,把這個過程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請客呈現出來,是一種很獨特巧妙的方式。周強夫婦請客,赴宴,見識了人生百態,慢慢地失卻了留學生的天真,慢慢地認識了美國人和美國社會,逐漸由文化的邊緣移向中心,自然而然就成了美國社會的一分子。
但是文化融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請客吃飯,有快樂歡愉的經驗,也有煩惱尷尬的時刻。有些中國人拼命努力要打入美國社會,過猶不及,令人哭笑不得?!墩埧汀穼懨锨ж鸬靡馔蔚淖炷?,真是寫得好。這樣來寫某些教育程度高的中國小人的得意忘形,好像還沒有人寫過。周強夫婦應邀到孟千仞家做客,慶祝他的女兒哈佛大學畢業,兒子獲得總統學者獎和被哈佛大學錄取,本是極高興的事,不想無意中撞到孟千仞同事的太太麗莎,聽她講孟千仞得意忘形到連人類基本同情心都沒有的地步,當然會很吃驚。作者對孟千仞這類人有很敏銳透徹的觀察,而下筆時仍心存忠厚,有所克制,讀來很真實。作者選擇用會話體講故事的方式,也幫助了文筆的克制。
我前面說到會話體小說的種種限制,特別是寫到人物動情時的不易展開,并不表明我對這種文體有偏見。其實我對任何文體都沒有偏見。一個小說作者選擇他自己得心應手的文體,成功地完成他心中計劃的作品,就很好了。仁秋會講故事,他用會話體講故事的辦法,來呈現他對美國華人社會、生活的觀察,是他的選擇,照我看他這個選擇大體上是對的。他的整個小說的所有故事都寫得不錯;第15章“喬遷之喜”到第19章“人生就是請客吃飯”這一串故事尤其寫得好。這5章只寫一頓家宴,但出場的人物不少,一共有 20來人,形形色色,各有個性,每個人都寫得有聲有色,幾個場面也寫得很熱鬧,很有層次,這很不容易,需要作者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和文字功夫。這一串起伏有致的故事,高潮是幾個在“文化大革命”中成長的中年人在一起大唱他們小時候唱的革命歌曲,特別是一再地唱把“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改為“人生就是請客吃飯” 的毛澤東語錄歌。他們一唱再唱,不是懷舊;他們的人生際遇各不相同,在一起大唱老歌,是共同宣泄他們想要脫胎換骨而不得、或是被迫脫胎換骨的萬般無奈、種種掙扎。作者是這群人中的一個,但他卻能時時抽身出來做旁觀者,他既投入又保持距離,一個故事正說又反說,會話體正好提供一個恰當的方式,讓作者對各種觀點、各種視角都給予同情的理解和呈現。
四
《請客》這部小說的一個長處,是作者對許多人情世態,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寫了很多沒有人寫過的東西;他娓娓道來的一個個故事,生動有趣又有歷史感、文化感。也許因為作者是一個歷史學家,他講的故事便有歷史感。但我們不能說,一個人有歷史感、文化感,便寫得出有歷史感、文化感的小說來。一部小說要有真實感人的細節,才稱得上是小說。林語堂先生1948年用英文寫的小說《唐人街家庭》(Chinatown Family),也寫華人洗衣工人,只是他沒有什么生活體驗,對華人洗衣工的歷史,也缺乏了解,在他筆下,細節便不真實——— 他讓洗衣工人整天背誦《道德經》和《論語》來表示他們的文化包袱。細節不真實,作品便膚淺。林語堂寫他不熟悉的洗衣工人,結果在他的小說中讀到的,不是洗衣工人的生活和感情,而是林語堂對他們高高在上的憐憫?!墩埧汀穼憛菄移拮永钚闾m家的故事,祖父李啟榮是正派老實的洗衣工,去世的時候有幾百名從前的顧客來參加他的葬禮,這個故事很動人,寫出普通華人在艱難謀生中怎樣保持自尊和贏得別人的尊敬?!墩埧汀访鑼懤钚闾m一家的日常生活,有些細節很感人。譬如說,有一段描寫李秀蘭給她長年在火熱的廚房炒菜而害了眼病的父親滴眼藥水,便是極有人情味的細節———再普通不過,我們卻從這個細節看到一個最體貼人的女子。除了生活細節,作者也敘述了這家人的歷史:李秀蘭家4代移民美國,代代都是新移民,每一代都是在中國出生長大后才到美國來,一切從頭學起做起,這樣李秀蘭一家人的相依為命,就不僅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延續,還有了海外華人歷史的深度。吳國忠在這樣的家庭里回歸傳統,重新學做中國人,不自卑,不怨天尤人,踏踏實實地過日常日子,這樣有真實可信的細節的故事人物讀起來才親切有味。
細節寫好了,日常生活寫好了,小說才耐看。有許多用英文寫美國華人生活的作家,不懂得這個道理,不會寫日常生活,于是專門在文化符號上做文章,寫關公啦,花木蘭啦,禪意啦,其實和文化、傳統沒有什么關系。如果只是講文化符號,恐怕許多中國人都講不過《請客》里那位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洋博士秦漢唐(Harold King),他肯定比許多普通中國人要懂得更多中國傳統文化?!墩埧汀防镆蔡岬?,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些日本人比中國人還要研究得深,懂得的多。但洋博士和日本人究竟不是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出來的,他們雖然懂得中國文化的符號,但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舉止,畢竟是洋博士和日本人。一個中國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不再遵循中國的情義禮節,言談舉止已不像中國人,卻在嘴上夸夸其談中國文化符號,那他到底和中國文化、中國傳統是一種什么關系,就成了一個疑問。
仁秋是學歷史、教歷史的,文化符號、歷史大敘事、大歷史的長遠眼光等等,他自然是很熟悉的。他來寫小說,難得他懂得小說藝術中細節的重要,自覺避開文化符號和歷史大敘事,只用種種活潑有趣的細節來描繪日常生活和刻畫人物。一個寫小說的人,通常都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夠注意到一般人注意不到的地方。仁秋也有敏銳的觀察力,而且他對他所寫的題材———食物和宴席,是真的有興趣,做過認真的研究。仁秋曾對清朝的宮廷宴席做過研究,寫過一篇有關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萬樹園宴請蒙古王公的英文文章,刊載在一本研究清朝歷史的文集中。他對“雜碎”在美國出現的歷史和傳說,也做過研究,寫過一篇極有見地的考證文章《“雜碎”考》?! ?BR>
五
《請客》里面的絕大部分故事和細節,我都很喜歡。但并不是所有的細節我都覺得真實可信。舉例來說,周強學校的教務長坎尼思在家設宴,邀請周強夫婦做客,坎尼思自己燒咖喱牛肉,不時舔一下用來燒菜的木勺子。這個舔木勺子的細節,我知道作者是用來譏刺坎尼思的粗鄙,可是我覺得難以置信。一般說來,美國大學官員多是學者出身,為人或許粗鄙,舉止總還是講究的,坐相、站相、吃相大體上文雅過得去。我很難想象,一個人做到了教務長的位子,還有當著客人的面舔木勺子的粗鄙舉止。當然,我在哥倫比亞大學幾十年,學校在紐約市區里面,同事見面吃飯都是上館子,幾乎沒有在家里請客的,所以我沒有機會觀察大學同事在廚房里的舉止表現。另外,我已退休多年,也許在我退休之后這許多年,世界已經有了很多變化。
我現在年紀大了,又有心臟病,不能再像青壯年時期那樣精力充沛地讀書寫文章了。我為仁秋的《請客》寫這篇序,主要是覺得這是一部寫得很細致的小說。這是仁秋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他寫了很多別人沒有寫過的東西,他有很多自己的獨特的見解。他冷靜而又興致勃勃地描繪家常生活、日常人生,將他眼中所看到的人生真實用明快清爽的道地中文敘述出來。小說中雖然有不少喜劇場面,有諷刺,有幽默,但作者是極其認真誠懇的。他寫人生的喜怒哀樂,感情豐富,卻并不感傷。作者顯然認同兩位主角周強、吳國忠在不同處境中所做的同樣的選擇——“人生苦短,做人要有底線”,但他也冷靜地暗示,周強和吳國忠所做的選擇,只是在他們個人的生活中和情感世界里,才有意義?!暗拙€”是什么,怎樣守 “底線”,本是現代人的困境,更是那些處于文化激蕩中心的海外華人的特殊困境。作者對于這種困境的出路何在,并沒有給予任何膚淺的樂觀的解答,他也不可能有什么正確的答案,他只是將他的敏銳觀察如實寫下來。他對他自己及他的同類,以及他們所處的困境,有清醒的認識;他也看到了下一代(吳國忠的兒子及周強的女兒)所面臨的種種挑戰和困惑,對他們的命運和前途有極深的關懷,和愛莫能助的同情與悲憫。
2006年12月29日 紐約

《請客》是一部很耐看的小說。
作者于仁秋,是我的學生唐翼明、查建英的好朋友,1980年代中期,他們和其他幾個大陸留學生組織了一個文學團體“晨邊社”。他們的第一次活動,是座談留學生文學,由于仁秋主講。我當時在報紙上讀了他們的座談紀要,就有印象。他們討論了錢鍾書、於梨華、陳若曦等人的作品,這些作者及其作品我都曾寫過文章的。我讀于仁秋在座談會上的發言,知道他很認真地讀過我的著作。我看了那篇“座談紀要”,對唐翼明說,此文收集了很多資料,再擴充一些便可以做成一篇碩士論文,這樣子拿去在報紙上發表未免可惜了。那次座談中,于仁秋已經談到觀察美國社會、觀察美國人,注意到很多留學生作品在這方面的膚淺,又強調要刻畫人物刻畫人性。那時就我覺得他很喜歡讀書想問題,討論作品也有些獨到的見解,現在讀了他的小說,覺得可以說他從那時起,就著手準備寫《請客》了。
仁秋的專業是歷史,不是學文學的。他來寫小說,是因為他喜歡寫、想寫小說。我讀他的小說,感覺得到他是一個熱愛生活、興趣廣泛、感覺敏銳的人。我相信,他一定是感到,他在美國生活多年所積累的種種感受和觀察沒有辦法在專業的學術著作中表達出來,所以才選擇寫這部長篇小說。恰恰因為他是專業的歷史學者,對美國華人的歷史有透徹的了解,他這部反映美國華人生活的《請客》才寫得這樣有趣,又有歷史感,是一部與眾不同的小說。
仁秋《請客》寫好后,送來請我看,我看了很喜歡,答應為他寫篇序。我叫他把發表過的中、英文著作都拿來供我參閱,以便對他有更深入的了解。仁秋在他的歷史專業領域里,有很出色的成就。他在紐約大學(NYU)讀博士時,曾經修過McGeorge Bundy(邦迪)的課。邦迪做過肯尼迪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30多歲就在哈佛大學當文理學院院長,是極其聰明的人。仁秋好幾年一直聽他的課,常常和他交往請教,一定會學到很多東西。這種和一流人物交往的機緣,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碰不上,可以說是仁秋的奇遇。仁秋在NYU攻讀中美關系史,博士論文寫一群紐約市的華裔洗衣工人在抗日戰爭時期支援祖國抗戰、保護自己權益的歷史,出版之后,得到一個由“亞美研究學會”(Association for Asian American Studies)頒發的“優秀歷史著作獎”。這個題目是個小題目,但以前大家都不是很了解這方面的歷史,仁秋把它寫出來,寫好了,得獎不是偶然的。他對美國華人的歷史有真切的了解,因而他小說中華人的形象和故事都很動人。
二
《請客》的兩位主角,吳國忠和周強,是大學時的好朋友,來美國留學,拿了學位之后找工作,定居下來,只是兩人的經歷大不一樣。這兩位主角的故事都很有趣,吳國忠的故事特別有意思,像他這樣的文學形象,以前的留學生小說中還沒有人寫過。以前的留學生小說,是很少寫華僑的。留學生其實很不懂華僑,和他們很少接觸,覺得他們無非是開餐館、洗衣館,做小生意的下等人,和他們有交往也是被迫的,見到他們的子女,也看不慣,沒有交流,沒有溝通?!墩埧汀防锏膮菄?,被命運擺布,成了唐人街廣東華僑家里的女婿,我們從他的故事中得知很多華僑的歷史,他們的家庭生活,還有中國優良傳統在他們身上、家庭中的延續。
我們不妨說,吳國忠到唐人街做華僑女婿之后,才重新認識到中國文化、中國傳統的優點。吳國忠從大陸來,大陸經過幾十年的批判掃蕩,傳統的東西已經不多了。老派中國人的優點,反而在海外華人社會中保留得多一些。吳國忠的故事當中最感動人的,是他大病的時候,李秀蘭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又全力支持他讀完博士,對自己有個交待。他們結婚之后,李秀蘭對他的完全信任,連他親口所說的年輕時的風流韻事都不愿意相信。李秀蘭的這種純樸、賢惠、善良,使得吳國忠在和王嵐嵐“外遇”之后的內疚格外深刻沉重,所以他在自己最喜歡的情人面前,也要硬起頭皮袒護自己的妻子。這個男女感情瓜葛的故事,和其他故事非常不一樣,它的獨特之處,是吳國忠很自覺地守住一個底線:女人不是給男人玩的,不能玩女人。有了這個底線,這個故事的境界就提升了。吳國忠慚愧內疚,是對李秀蘭賢惠善良的感恩;但李秀蘭賢惠善良到連吳國忠的懺悔都不要聽,都不信,吳國忠就只能自己內心痛苦,自作自受。由于小說用的是會話體,在描寫人物內心時受到限制,如果作者選擇用敘述體,在人物動情的地方,還可以寫得更加舒展飽滿。
不過,會話體也有它的好處,作者通過一場一場的對話講一個又一個故事,敘述他對美國華人社會人生百態的觀察?!墩埧汀返牧硪晃恢鹘侵軓?,算得上是一帆風順,讀博士、找工作、拿終身職,都很順利。周強在大學教書,和美國人有很多來往,常常和他們相互往來地請客吃飯。周強是個觀察者,是個有好奇心的觀察者,不停地觀察周圍的人和事,處處留心種種細節,對各類人物都有興致,有批判的眼光也有寬容的態度,《請客》里他所經歷的事和他所講的故事都很生動有趣。
三
周強的故事是仁秋編的,仁秋在編這些故事時不可避免會使用到他自己的經驗。仁秋自己在事業上也是一帆風順,拿了博士學位就在紐約州立大學珀切斯校 (College at Purchase)歷史系找到了工作,一年后博士論文出版,只工作了3年便獲得終身職、提為副教授,接下來又做了一任歷史系主任,不久又升為正教授。尤其難得的是,仁秋還是一位很受歡迎的教授,完全靠教書教得好,給學校捐進差不多200萬美元———有一位美國億萬富孀,生前旁聽仁秋的歷史課,很喜歡,每年捐10萬元錢給學校,連捐數年;死后遺囑上留給學校100萬元錢,完全是因為她喜歡仁秋的課。不管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只靠教書教得好便給學校捐進巨款,這種事很少聽說。那位億萬富孀住在紐約市北面的斯卡斯迪爾鎮(Scarsdale),生前常請仁秋夫婦到家里做客,或是到私人俱樂部吃飯,所以仁秋見識過很多宴席場面,描寫起來得心應手。仁秋寫周強夫婦在美國社會扎下腳跟,和美國人交朋友,全是寫他們怎樣和各種各樣的人一起吃飯 ———他們怎樣學著到別人家做客不丟面子,怎樣在家請客,怎樣學會各項社交宴請的禮儀規矩。這些仿佛瑣碎的日常生活,恰恰是文化融入的重要內容。文化融入是一個過程,把這個過程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請客呈現出來,是一種很獨特巧妙的方式。周強夫婦請客,赴宴,見識了人生百態,慢慢地失卻了留學生的天真,慢慢地認識了美國人和美國社會,逐漸由文化的邊緣移向中心,自然而然就成了美國社會的一分子。
但是文化融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請客吃飯,有快樂歡愉的經驗,也有煩惱尷尬的時刻。有些中國人拼命努力要打入美國社會,過猶不及,令人哭笑不得?!墩埧汀穼懨锨ж鸬靡馔蔚淖炷?,真是寫得好。這樣來寫某些教育程度高的中國小人的得意忘形,好像還沒有人寫過。周強夫婦應邀到孟千仞家做客,慶祝他的女兒哈佛大學畢業,兒子獲得總統學者獎和被哈佛大學錄取,本是極高興的事,不想無意中撞到孟千仞同事的太太麗莎,聽她講孟千仞得意忘形到連人類基本同情心都沒有的地步,當然會很吃驚。作者對孟千仞這類人有很敏銳透徹的觀察,而下筆時仍心存忠厚,有所克制,讀來很真實。作者選擇用會話體講故事的方式,也幫助了文筆的克制。
我前面說到會話體小說的種種限制,特別是寫到人物動情時的不易展開,并不表明我對這種文體有偏見。其實我對任何文體都沒有偏見。一個小說作者選擇他自己得心應手的文體,成功地完成他心中計劃的作品,就很好了。仁秋會講故事,他用會話體講故事的辦法,來呈現他對美國華人社會、生活的觀察,是他的選擇,照我看他這個選擇大體上是對的。他的整個小說的所有故事都寫得不錯;第15章“喬遷之喜”到第19章“人生就是請客吃飯”這一串故事尤其寫得好。這5章只寫一頓家宴,但出場的人物不少,一共有 20來人,形形色色,各有個性,每個人都寫得有聲有色,幾個場面也寫得很熱鬧,很有層次,這很不容易,需要作者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和文字功夫。這一串起伏有致的故事,高潮是幾個在“文化大革命”中成長的中年人在一起大唱他們小時候唱的革命歌曲,特別是一再地唱把“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改為“人生就是請客吃飯” 的毛澤東語錄歌。他們一唱再唱,不是懷舊;他們的人生際遇各不相同,在一起大唱老歌,是共同宣泄他們想要脫胎換骨而不得、或是被迫脫胎換骨的萬般無奈、種種掙扎。作者是這群人中的一個,但他卻能時時抽身出來做旁觀者,他既投入又保持距離,一個故事正說又反說,會話體正好提供一個恰當的方式,讓作者對各種觀點、各種視角都給予同情的理解和呈現。
四
《請客》這部小說的一個長處,是作者對許多人情世態,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寫了很多沒有人寫過的東西;他娓娓道來的一個個故事,生動有趣又有歷史感、文化感。也許因為作者是一個歷史學家,他講的故事便有歷史感。但我們不能說,一個人有歷史感、文化感,便寫得出有歷史感、文化感的小說來。一部小說要有真實感人的細節,才稱得上是小說。林語堂先生1948年用英文寫的小說《唐人街家庭》(Chinatown Family),也寫華人洗衣工人,只是他沒有什么生活體驗,對華人洗衣工的歷史,也缺乏了解,在他筆下,細節便不真實——— 他讓洗衣工人整天背誦《道德經》和《論語》來表示他們的文化包袱。細節不真實,作品便膚淺。林語堂寫他不熟悉的洗衣工人,結果在他的小說中讀到的,不是洗衣工人的生活和感情,而是林語堂對他們高高在上的憐憫?!墩埧汀穼憛菄移拮永钚闾m家的故事,祖父李啟榮是正派老實的洗衣工,去世的時候有幾百名從前的顧客來參加他的葬禮,這個故事很動人,寫出普通華人在艱難謀生中怎樣保持自尊和贏得別人的尊敬?!墩埧汀访鑼懤钚闾m一家的日常生活,有些細節很感人。譬如說,有一段描寫李秀蘭給她長年在火熱的廚房炒菜而害了眼病的父親滴眼藥水,便是極有人情味的細節———再普通不過,我們卻從這個細節看到一個最體貼人的女子。除了生活細節,作者也敘述了這家人的歷史:李秀蘭家4代移民美國,代代都是新移民,每一代都是在中國出生長大后才到美國來,一切從頭學起做起,這樣李秀蘭一家人的相依為命,就不僅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延續,還有了海外華人歷史的深度。吳國忠在這樣的家庭里回歸傳統,重新學做中國人,不自卑,不怨天尤人,踏踏實實地過日常日子,這樣有真實可信的細節的故事人物讀起來才親切有味。
細節寫好了,日常生活寫好了,小說才耐看。有許多用英文寫美國華人生活的作家,不懂得這個道理,不會寫日常生活,于是專門在文化符號上做文章,寫關公啦,花木蘭啦,禪意啦,其實和文化、傳統沒有什么關系。如果只是講文化符號,恐怕許多中國人都講不過《請客》里那位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洋博士秦漢唐(Harold King),他肯定比許多普通中國人要懂得更多中國傳統文化?!墩埧汀防镆蔡岬?,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些日本人比中國人還要研究得深,懂得的多。但洋博士和日本人究竟不是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出來的,他們雖然懂得中國文化的符號,但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舉止,畢竟是洋博士和日本人。一個中國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不再遵循中國的情義禮節,言談舉止已不像中國人,卻在嘴上夸夸其談中國文化符號,那他到底和中國文化、中國傳統是一種什么關系,就成了一個疑問。
仁秋是學歷史、教歷史的,文化符號、歷史大敘事、大歷史的長遠眼光等等,他自然是很熟悉的。他來寫小說,難得他懂得小說藝術中細節的重要,自覺避開文化符號和歷史大敘事,只用種種活潑有趣的細節來描繪日常生活和刻畫人物。一個寫小說的人,通常都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夠注意到一般人注意不到的地方。仁秋也有敏銳的觀察力,而且他對他所寫的題材———食物和宴席,是真的有興趣,做過認真的研究。仁秋曾對清朝的宮廷宴席做過研究,寫過一篇有關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萬樹園宴請蒙古王公的英文文章,刊載在一本研究清朝歷史的文集中。他對“雜碎”在美國出現的歷史和傳說,也做過研究,寫過一篇極有見地的考證文章《“雜碎”考》?! ?BR>
五
《請客》里面的絕大部分故事和細節,我都很喜歡。但并不是所有的細節我都覺得真實可信。舉例來說,周強學校的教務長坎尼思在家設宴,邀請周強夫婦做客,坎尼思自己燒咖喱牛肉,不時舔一下用來燒菜的木勺子。這個舔木勺子的細節,我知道作者是用來譏刺坎尼思的粗鄙,可是我覺得難以置信。一般說來,美國大學官員多是學者出身,為人或許粗鄙,舉止總還是講究的,坐相、站相、吃相大體上文雅過得去。我很難想象,一個人做到了教務長的位子,還有當著客人的面舔木勺子的粗鄙舉止。當然,我在哥倫比亞大學幾十年,學校在紐約市區里面,同事見面吃飯都是上館子,幾乎沒有在家里請客的,所以我沒有機會觀察大學同事在廚房里的舉止表現。另外,我已退休多年,也許在我退休之后這許多年,世界已經有了很多變化。
我現在年紀大了,又有心臟病,不能再像青壯年時期那樣精力充沛地讀書寫文章了。我為仁秋的《請客》寫這篇序,主要是覺得這是一部寫得很細致的小說。這是仁秋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他寫了很多別人沒有寫過的東西,他有很多自己的獨特的見解。他冷靜而又興致勃勃地描繪家常生活、日常人生,將他眼中所看到的人生真實用明快清爽的道地中文敘述出來。小說中雖然有不少喜劇場面,有諷刺,有幽默,但作者是極其認真誠懇的。他寫人生的喜怒哀樂,感情豐富,卻并不感傷。作者顯然認同兩位主角周強、吳國忠在不同處境中所做的同樣的選擇——“人生苦短,做人要有底線”,但他也冷靜地暗示,周強和吳國忠所做的選擇,只是在他們個人的生活中和情感世界里,才有意義?!暗拙€”是什么,怎樣守 “底線”,本是現代人的困境,更是那些處于文化激蕩中心的海外華人的特殊困境。作者對于這種困境的出路何在,并沒有給予任何膚淺的樂觀的解答,他也不可能有什么正確的答案,他只是將他的敏銳觀察如實寫下來。他對他自己及他的同類,以及他們所處的困境,有清醒的認識;他也看到了下一代(吳國忠的兒子及周強的女兒)所面臨的種種挑戰和困惑,對他們的命運和前途有極深的關懷,和愛莫能助的同情與悲憫。
2006年12月29日 紐約

《請客》,于仁秋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