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足的魯迅”舉隅

魯迅去世不久,周作人說:“一個人的平淡無奇的事實本是傳記中的最好材料,但惟一的條件是要大家把他當做‘人’去看,不是當做‘神’,——即是偶像或傀儡,這才有點用處?!?/blockquote>

責任編輯:馬莉

【行腳小記】

許廣平講過一個關于魯迅的故事:“1931年,避難住在旅館的時候,有一位叫老楊的工友,當他是老教書先生,天天跟他圍爐子談天,叫他代寫家書,簡直不曉得他是魯迅,這就是十足的魯迅。”老楊大概沒讀過魯迅的書,所以“不識廬山真面目”;魯迅已矣,我們現在只能讀他留下來的書了。但是由此也未必能夠看到許廣平講的那個“十足的魯迅”。周作人批評說:“我曾見過些魯迅的畫像,大都是嚴肅有余而和藹不足??赡苁囚斞傅恼障啻蠖鄶涤捎跀z影時的矜持,顯得緊張一點,第二點則是畫家不曾和他親近過,憑了他的文字的印象,得到的是戰斗的氣氛為多,這也可以說是難怪的事。”又說:“魯迅寫文態度本是嚴肅,緊張,有時戲劇性的,所說不免有小說化之處,即是失實。”作者通過文字為自己塑造形象,并不一定要與日常生活中的本人完全一致;可是我們應該明白,這只是文字之中的作者而已,如果希望據此還原文字之外的他,那就需要小心一點。

且來舉個例子。周作人說:“在老家里有一種習慣,草囤里加棉花套,中間一把大錫壺,滿裝開水,另外一只茶杯,泡上濃茶汁,隨時可以倒取,摻和了喝,從早到晚沒有缺乏。”說來類似習慣好像并不限于紹興一地,我即曾見先父采用,稱為“茶母子”,盛在搪瓷杯里,冬日放在爐臺上加熱,兌開水喝。魯迅在東京時,也是這種喝法。“所用的茶葉大抵是中等的綠茶。好的玉露以上,粗的番茶,他都不用,中間的有十文目,二十目,三十目幾種,平??偸琴I的‘二十目’,兩角錢有四兩吧,經他這吃法也就只夠一星期而已。”不過他后來喝茶就講究多了。許廣平說:“到了上海,改用小壺泡茶,但是稍久之后,茶的香氣會失去的,如果不是工作太忙,沒有時間細細品茶,他就會要求另換一壺。等到新鮮的茶來了,恰到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