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驗三峽:三峽對長江中下游影響到底幾何?

當年三峽論證時,中國科學院和長江水資源保護局曾各自對三峽工程作出詳細論證,卻得出不同的結論:中國科學院認為三峽工程對生態與環境將產生廣泛而復雜、深刻和長遠的影響,所以“弊大于利的結論是明確的,無疑的”。長江水資源保護局的結論是“利大于弊”。盡管有不同的利弊論證,最后在全國人大通過了。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張晴 史秋娟

老漁民丁興好一個星期沒洗澡了。他的船擱淺在泥里,四周的湖底都暴曬在陽光下,僅有的河道里還有一點兒水。

這里是湖北省洪湖,水面已消失了三分之一,最深處也僅剩40厘米。在江西鄱陽湖、湖南洞庭湖,漁民棄舟而去,湖底已成遼闊草場。老船停滯在干涸的河床上,只與瘋長的野草做伴。

5月25日,湖北洪湖,漁民自己建截流設施,防預湖水流失過快。 (奕誠/CFP/圖)

不獨鄂贛湘,2011年以來,長江中下游部分省份遭受嚴重旱災,三峽水庫持續加大下泄流量以支持抗旱。然而,仍有不少聲音將矛頭指向三峽水庫,認為三峽是大旱的直接原因。

三峽再度引發爭論。不同的是,這次集中在三峽工程對長江中下游的影響上。長江水資源保護局前局長翁立達甚至認為,今年的大旱將使得三峽工程的供水功能的地位高于發電。

三峽之“痛”

資料整理 袁端端
   
自2003年三峽大壩蓄水至今,三峽庫區因地理、水文、河道的變化,帶來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影響,爭議不斷。
   
2004年,三峽庫區支流庫灣累計發生“水華”(指淡水水體藻類大量繁殖)6起。在某些河段還出現了江水回流,污染物滯留在水庫里。“水華”持續嚴重,在2007年,湖北、重慶政府負責人均表示,三峽工程蓄水后,支流水質惡化,部分出現“水華”現象,且發生范圍、持續時間、發生頻次明顯增加,部分支流居民飲水源堪憂。
   
魚類資源的自然增殖受到嚴重影響,長江里的四大家魚——草魚、青魚、鳙魚、白鰱8個產卵場已被淹沒。2007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稱,四大家魚銳減97%。
   
2007年4月,中科院長江水利委發布 《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顯示,長江水質呈整體惡化趨勢,防洪減災形勢嚴峻。報告指出,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以來,三峽地區微震活動頻度明顯增加,塌岸和局部滑移會危及部分居民點的安全。報告統計,庫區共有各類崩塌、滑坡體4719處,其中627處受水庫蓄水影響,863處在移民遷建區。
   
同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研究三峽工程時即提出,首要的問題是生態環境問題。所謂生態環境問題,包括三峽庫區的地質災害、長江干支流的水污染、珍稀動植物的保護等。其中,地質災害問題尤為引人關注。
   
自2003年6月135米蓄水以來,巴東縣庫區地質災害頻繁發生,2008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