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卡治理20年“屢敗屢戰”

從“立刻廢止”到“妥善處理”,再到“實名制”。20年購物卡治理,步調越來越寬容。走向實名,在一些學者看來,更意味著“購物卡被合法化了”。

一直在治理,從來沒禁住

從“立刻廢止”到“妥善處理”,再到“實名制”。20年購物卡治理,步調越來越寬容。走向實名,在一些學者看來,更意味著“購物卡被合法化了”。

購物卡隱藏灰色利益鏈,被指“洗錢腐敗工具” (CFP/圖)

“轉讓城鄉超市購物卡,面值5000,2張,9折”。

5月30日,北京一位喬姓先生在趕集網上張貼出了信息,出售兩張“不知哪里來”的購物卡。

同一個頁面上,還有五花八門的卡在出售:屈臣氏卡、中關村圖書大廈卡、金錢豹餐卡、稻香村提貨卡,不一而足。

它們都可以統稱為購物卡。因為購買、使用都不記名,卡的面額也可憑商家意愿隨意確定。購物卡雖上不得臺面,但在中國用于行賄已久,甚至被稱為“二幣”(第二人民幣)。

2011年上半年,這張小小的卡片,陷身于一場聲勢浩大的整治風暴。

4月,購物卡問題驚動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溫家寶在國務院第四次廉政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決整治收送禮金問題,對收送各類有價證券、支付憑證和商業預付卡的,以收送同等數額的現金處理。

5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國人民銀行、監察部等七家部委的聯合通知,出臺新政整治中國隱性的購物卡市場,“建立商業預付卡購卡實名登記制度”,規定不記名商業預付卡面值不超過1000元。

這是20年來無數次購物卡治理行動的最新延續。當購物券在20年前出現時,這種變相的行賄方式就被執政黨發現,并發布文件進行治理——單位不準發放,個人不能使用。

20年里,以“國”字頭名義發出的購物卡(券)禁令此起彼伏,地方政府的專項治理行動也以年節為結點,定時上演。不過,利用購物卡行賄受賄之風卻屢禁不止。

在一些學者眼中,這次國辦轉發的最新通知,并不是更嚴厲的整治行動,倒像是規范和疏導。“以前是禁止性規定、不允許商家使用,不允許干部接受”。中國人民大學反腐敗與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暉教授對南方周末記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鄺立韻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