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中村的存量房屋為“寶藏”——保障房建設和城市更新的另一條路
我們建議將城中村視為“保障”是指在單純“減法”——完全推倒鏟平之路——走不通之后,采用“加法”——對現有城中村的建筑進行局部調整和改善,并使之納入保障房范圍。
責任編輯:戴志勇
我們建議將城中村視為“保障”是指在單純“減法”——完全推倒鏟平之路——走不通之后,采用“加法”——對現有城中村的建筑進行局部調整和改善,并使之納入保障房范圍。
從中央到地方,保障房建設已是重中之重的民生問題。全國今年要完成1000萬套。指標分到地方,各地必須完成的保障房數額都很大。如何將這些房子真正建起來,而不是搞幾個小區對付一下上面的檢查,這對地方政府真是個考驗。
例如云南省昆明市今年的保障房建設指標是12.5萬套。如果以每套房平均50平方米、每平方米建設費1500元計算,昆明市僅此項要投入將近100億元資金。中央能補貼多少呢?據報道全國1030億,即計劃1.5萬億保障房資金的十分之一,其余的缺口都得地方自己找。地方能有多少錢?昆明市一年的財政收入不過四百多億。如果政治運動式的城中村改造,即擴大化/株連式拆遷和暴力為伴的拆遷不能再搞,保障房建設資金和土地來源則是大問題。
根據過去幾年對一些城市的城中村歷史和現狀的研究,我們認為當前可以采取深圳提出的方式:即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鄺立韻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