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疑——上海市臍血庫事件調查
入庫的兩千多份自存的臍帶血樣本中,已有兩百多份被細菌和病毒污染,而臍帶血庫只顧眼前的金錢利益,弄虛作假?
中國臍帶血庫的成長史,迄今也才十年有余,這一領域自誕生之初,就爭議紛然,新聞不斷。本次特別報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和南方周末記者聯合調查了一起起于一年半之前的臍帶血庫涉嫌污染事件,這個事件因為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的一紙調查結論匆匆收尾。然而十余位年輕媽媽仍未放棄,在她們看來,這是一場以科學探索為名,行商業漁利之實的騙局。
為孩子儲存臍血究竟有沒有價值?上海臍帶血庫的事件,令“生命銀行”再次受到質疑?!±铋?圖
一家臍帶血庫,工作人員在干細胞公共庫工作。公共庫的干細胞均是捐獻而來,為他人服務。有專家認為,國家完全投資,倡導捐贈公共庫,才是臍血庫的正途?!FP/圖
晴天霹靂
2006年9月5日晚,陸怡意外接到一條手機短信,發信者匿名,內容為:您寶寶的臍帶血檢驗結果是厭氧菌(+)性,保存是毫無價值的,你被欺騙了。
陸怡的女兒當年1月在上海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出生。在那里,待產的媽媽經上海臍帶血庫銷售人員的熱情推薦,參與了一種被譽為“生命銀行”的臍帶血自存業務。
大約二十年前,臍帶血這一胎兒分娩后殘留在胎盤和臍帶中的血液,還被當作垃圾扔掉。1980年代一位美國科學家發現了這紅色液體中的造血干細胞用于移植醫治白血病的醫用價值,旋即變廢為寶,震動世界。1990年代后期,中國一批批冠以生命銀行的臍帶血保存機構次第出現,上海臍帶血庫還只是個后來者。
&n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