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精神的貴族
《最后的皇族》分章專述“大清十二家‘鐵帽子王’軼事”,聚焦于滿清12支世襲罔替親王的日常生活,遠離時下多到令人反胃的權謀機變、治國之術等斗爭戲,更與戲說無緣。用現在流行的詞兒,可叫做“原生態”的皇族生活。
責任編輯:劉小磊
今天中國社會對貴族的熱愛和追逐,肯定是舉世無雙的。
無論是google還是百度,直接搜索“貴族氣質”或“貴族風范”,相關條目都是幾百萬條;外圍一點、帶著貴族范兒、含蓄而不那么赤裸裸的詞,比如“尊爵”、“府邸”之類,也是百萬級。你當然可以認為,這些詞兒的流行,實在可以被認為今天中國社會渴慕富貴的形而下風潮,但你也不能否認,還是有追求形而上的。比如2004年3月,一些商界和時尚界的雙棲名流聚集在金茂大廈,身著晚裝,手持紅酒,虔誠而莊嚴地用了4個小時一起“尋找中斷的貴族記憶”,在禮儀和品位問題之外,也有只言片語談及社會責任。這當然值得尊敬。
《最后的皇族:大清十二家“鐵帽子王”逸事》龍翔、泉明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2月,38元
不過,也不是沒有疑問,這倒不是說這個聚會的好多名流原本出身苦寒,而是主持人“尋找中斷100年的貴族記憶”這個說法。要知道,中國自秦“廢封建,置郡縣”后,貴族階層逐漸凋亡,至李唐后,已無所謂真正意義的貴族階層。所以,無論是廣告商宣傳的“貴族風范”,還是試圖重建禮儀品位的尋找“中斷的貴族記憶”,它的指向無疑都是歐洲社會的貴族或我們更熟悉的西方“上流社會”,——在與所謂的貴族沾邊的元素里,你甚至找不到一個是與西方無關的。
多么情何以堪。
必須同情地理解中國社會特有的焦慮與尷尬:有誰不希望自己富有之后能與貧寒乍富之類的詞兒絕緣,能顯得既富且有教養?但中國社會千年前就被扁平化,幾十年前又經歷過全民貧窮化的改造。該怎樣成為一個受尊重的得體的富人?大家都是零起點,得從頭學起,沒有前人可學,只好向外邊看。
貴族傳統是中國最稀缺的資源,這個判斷應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