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每戡和他的時代

對于董先生更加沉重的打擊是“文化大革命”?!耙幌湔摳迨鋾比怀瓫]。這一箱論稿包括《中國戲劇發展史》60萬字,《笠翁曲話論釋》20萬字,《三國演義試論》增改稿20萬字,《明清傳奇選論》及其他雜稿共120萬字。

責任編輯:劉小磊

董每戡先生年輕時即投身共產主義運動,歷盡艱險。后來又投身左翼文化運動,以左翼文化人的身份從事文學活動和學術活動。他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左翼戲劇家聯盟的成員。像他的劇本《C夫人肖像》,就可以看作當年左翼戲劇的一篇代表作。主角C夫人,她的愛人是一位死難的革命詩人。在這一點上說,這里有丁玲和胡也頻的影子(C夫人就是湖南人)。在劇本里,劇作家忍不住讓角色直接說出自己的主張:“藝術決不是游戲,他是一種武器”,“藝術決不能離開社會,他應該是普遍的社會生活的反映,他應該被一般民眾理解”,反駁了說什么藝術是人物“心靈的解放者”那樣的唯美派藝術家。這種不是通過戲劇行為來表現的傾向性,沒有能夠使這個劇本成為舞臺上的保留節目,但最初的演出還是很受到觀眾的歡迎。


上世紀40年代的董每戡

后來董先生致力于中國戲劇史的研究,在大學講授這方面的課程。這時,他早年的劇作家的經歷就很有益處了。大家都知道,講授唐詩宋詞的教師,自己能詩的和自己不能詩的頗不相同。自己能詩,深知作詩的甘苦,對于古人詩作的領悟自要深一層。自己有編劇經驗,知道怎樣通過戲劇行為反映生活表現主題,閱讀古人劇作也就更具會心,能夠以自己的經驗來評論古人的得失。正如他在《五大名劇論·自序》中說的:“每論一劇時,常對劇中某些場子認為應刪或可并的意見,甚而有對某一角色的性格應怎樣體會怎樣掌握和表現之類的話,不消說是我個人粗淺且未必正確的看法。”這是劇作家同行(雖然隔了幾百年)之間的切磋,往往有很精當的見解,可說是他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