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歌的政治美學

當前的中國急需凝聚人心和道德立范。紅歌及其政治美學,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被重新提起、關注、討論。

責任編輯:傅劍鋒 曹筠武 實習生 劉星

當前的中國急需凝聚人心和道德立范。紅歌及其政治美學,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被重新提起、關注、討論。

曾經極“左”極“純”

紅歌,現在叫這名稱,以前的叫法——革命歌曲,無產階級大眾歌曲,健康文藝歌曲,一般指中國共產黨成立后迄今,具有革命精神、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歌曲。

紅歌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政治性,這階級性、政治性,正是紅歌之紅,是紅歌的靈魂所在。在它產生的年代,這政治性表達出來就是,立場正確,態度鮮明,服務于人民大眾,具有深厚的階級感情。

紅歌服務于政治目的。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一份關于革命文藝的綱領性文件,提出“真正為工農兵的文藝,真正無產階級的文藝”,成為文藝界長期以來的指導思想。在這篇重要文論里,毛澤東明確說,“文藝是從屬于政治的,但又反轉來給予偉大的影響于政治。革命文藝是整個革命事業的一部分,是齒輪和螺絲釘”。

紅歌是一種集體意志的表現,統一思想,凝聚人心,以達成某種集體的事業,是它獨特的政治美學。說它獨特,卻也并不孤僻:在組織行為學中,舉凡組織之中、需眾人協力以達致某種集體目的的領域,歌曲的政治美學,可說是具有一般規律性的認識,現在的應用也非常普遍。

紅歌曾經達到的深度,是政黨、文藝工作者及工農大眾對使命的共認。在集體的事業中,只有融入集體,成為集體的一員,成為共同事業的一分子,成為整個革命機器中的“齒輪和螺絲釘”,個人才是有意義的。個人的生命價值,取決于集體的價值。這種政治美學,演繹到極致,就是純而又純的革命成了唯一目的,集體的事業成了人的唯一屬性,集體的價值成了人的唯一價值。雖然這可能最終導致了荒謬。“文革”十年,它就發展到了這樣的極“左”、極“純”的程度:有涉個人情感的歌曲都成了毒草,包括愛情、友情、個人悲歡都不能唱,所有的紅歌,都是關于事業的歌唱,只有這是唯一正當、唯一正確的。

1972年5月26日,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在松花江游船上。當晚他將演唱他親自作詞的《萬歲人民中國,萬歲毛澤東》。 (李振盛/圖)

“唯物主義者并不反對一般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