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今天=中國的明天?——叩問中國養老危機出路
為了走出這個可能會拖垮未來中國經濟的大困局,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中國的經濟社會結構必須再次以一種史無前例的速度謀變,從現在主要靠人力的世界工廠迅速轉型為靠人腦的資本密集型的產業結構。
責任編輯:鄧瑾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中國正以一個世界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速度和規模迅速老去。
為了走出這個可能會拖垮未來中國經濟的大困局,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中國的經濟社會結構必須再次以一種史無前例的速度謀變,從現在主要靠人力的世界工廠迅速轉型為靠人腦的資本密集型的產業結構。
一個“快”造成的問題,必須以另一個“快”來解決。
問題是,整個經濟結構的升級換代,以及背后支撐的教育、創新等體制和社會土壤的改革,中國可以改得那么快嗎?
也有人認為,生育政策的有序放開才是治本之道,而且中國說不定會很快從控制生育轉移到鼓勵生育。然而質疑的聲音是,放開已來得太晚。在生育意愿很低的中國城市中,即使現在允許生二胎,也不會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養老危機。
農村的養老問題更嚴峻。 (東方IC/圖)
老齡化倒逼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
老齡化對中國發展的挑戰,不僅是未來老齡化程度太高的問題,而且是我國的老齡化速度太快的問題。提高勞動生產率,使每個勞動者能夠創造出的財富得到增加,使更少的人口能夠撫養更多的老年人口,這是中國解決養老危機的關鍵。
任遠(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
解決老齡化過程中養老保險基金的壓力,更為核心的是提高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的問題。
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使每個勞動者能夠創造出的財富得到增加,使更少的人口能夠撫養更多的老年人口。因此整個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倒逼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要求經濟發展從依靠勞動密集和簡單勞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