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10609)
社會保障的完善無論如何不該比GDP慢,因為如果說GDP是在筑壩,那么那些類似韓群鳳的悲劇就是這大壩身上不起眼的裂紋,它們不起眼,但多了卻足以致命。
責任編輯:史哲 助理編輯 陳斌 實習生 徐麗
(2011.5.31-6.7)
No.1 “救助”作為文明的尺度
《經濟觀察報》,2011年6月3日,作者:許志永
(原文摘編)韓群鳳養活自己的腦癱兒雙胞胎13年之后,終于再也無力支撐,喂安眠藥之后溺死兩個孩子然后自殺。她被救下來,送上法律的審判臺,但聚光燈下被審判的不是這位可憐的母親,而是背后的冷酷。
對一個母親來說沒有什么懲罰比她親手殺死自己的孩子更痛苦,她可能永遠也走不出內心的陰影。不光是她,還有全國五百多萬個家庭都在承受著腦癱患兒帶來的痛苦,其中大多數沒有醫療保障。
這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疾病、地震、洪水、戰爭等等苦難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歷史。但也正是這些苦難的存在才彰顯了幸福的含義:有了殘疾,我們才知道什么是健康;有了痛苦,我們才知道什么是幸福。那些殘疾者、痛苦者是在為我們健康者、幸福者而擔當,作為相映相依的共同體,我們有義務幫助他們,幫助他們就是在救贖自己。
這是一個國家的文明尺度。在文明的時代,我們必須明白,強者與弱者,窮人與富人,殘疾人與健康者,我們彼此相依。
一個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文明的重要標志,我們不應拋下韓群鳳和她的孩子,不應拋下任何一個人,無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鄺立韻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