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藍藻:斬不斷、理還亂
旱劫剛過,太湖面臨藍藻之虞。太湖污染一直是蘇南經濟騰飛之痛,湖泊治污如何破局,也一直是中國命題。
責任編輯:朱紅軍 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張晴 史秋娟
旱劫剛過,太湖面臨藍藻之虞。太湖污染一直是蘇南經濟騰飛之痛,湖泊治污如何破局,也一直是中國命題。
暴雨驟歇,太湖露出了清秀面孔。水鳥低徊,青山如黛,水天相連處,幾艘漁船若隱若現。
肆虐半年的旱魃剛祛除,一股惡臭卻揮之不去。6月3日,太湖西北角的周鐵鎮小涇港,雖經大雨沖刷,小規模的藍藻依然不時浮現。入夏以來,這里的藍藻打撈點業已安排了14名工人,分成三班在此地日夜值守。“我們每天用水泵抽取藍藻,從5月開始,馬達聲的轟鳴就沒停過。”打撈點的工人們說。但污水奔流不息,排污口的藍藻隨撈隨生。
煙波浩渺的太湖之上,藍藻斬之難斷。
宜興市分水村的太湖畔,飄蕩著綠萍。 (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藍藻之虞
“包孕吳越”的太湖,頂著尷尬的藍藻“名片”已然多年。而在今年長江中下游持續大旱后,對于太湖水質的擔憂更牽動著大眾。“從1月1日至今,流域降雨已屬解放以來同期最少。”6月3日,太湖流域管理局教授級高工潘彩英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太湖水位大幅度下降,截至6月1日早上8點,太湖的水位降到2.77米,已“快接近歷史同期最低”。
以波光粼粼形象著稱的太湖,在這場干旱中經受了巨大考驗。“隨著氣溫升高、藍藻聚集可能性正在增加。”“大家已經形成一致、統一的認識,太湖湖體藻形生長環境已經形成,一旦外部條件具備,藍藻大面積出現并非不可能。”
連接太湖和長江的望虞河常熟水利樞紐早已打開。望虞河全長只有六十余米,是1950年代開始建設的“引江濟太”工程調水河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鄺立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