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言2007中國外交
2007年1月26日
2007年初,隨美國《時代》周刊等關注,中國大國崛起之聲再度爆棚。曾有人斷論,崛起之大國必然與他國間出現利益摩擦,沖突將不可避免。
中國,對周邊形成威脅嗎?中國的國際環境在2007面臨哪些挑戰?對于中國的發展,西方大國會否設下障礙?中國應該遠交還是近攻?
為幫助讀者解答上述疑問并前瞻未來,《南方周末》特約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北京大學、當代世界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等智囊、學術機構之資深專家,承2006年年度同題報道之傳統,制作《預言2007中國外交》專題。
中美關系
“美對臺軍售案”將是今年看點
2007年關鍵詞:戰略互信
點評人:傅夢孜(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
2006年的一頁緩緩翻過,中美迎來了自“9·11”以來,雙邊關系最持久平穩的一個時期。
過去的一年里,美國對中國的政策定位進一步深入。新任美國國務卿幫辦柯慶生表示“鼓勵中國成為利益相關方”,結束了人們關于他此前相關表述的懷疑。這表示美國對華政策的制定者在中國定位上基本達成共識。
近年來,中美首腦會晤、戰略對話也已形成機制。更為重要的是,中美之間大約有70多個對話機制在許多領域同時展開,而美國也慢慢開始整合國內各不同利益部門的對華態度。
2006年,中美在諸多重大問題上都有良好的合作,尤其是在朝鮮、伊朗兩個核問題上,安理會連續通過了1695號、1696號決議,打消美國國內許多人對中國的疑慮。
對于中國而言,臺灣問題得到了一定控制,或者說中美在該問題上找到了默契點,而這在以往是難以想象的。
盡管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兩國各方面的關系發展平穩。這表明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互動,美國的對華政策越來越務實。中國崛起無法阻擋,基本上已成為美國決策者的共識。在戰略上實行積極的對華接觸政策,正是此共識的集中體現。
中美之間的問題大多是老問題,不過經貿領域的問題更為明顯,最突出的是因所謂貿易不平衡引發的知識產權保護、市場開放、匯率等問題。2007年,中美在上述問題上的交鋒仍將會激烈而頻繁。不過,從現有中美關系的格局來看,單一問題無法顛覆中美關系的大勢。
2007年,中美之間最大的問題依然是“戰略互信”,其根源在于中美兩國對彼此的長遠戰略意圖并不清楚,所以美國對中國依然會采取“兩面下注”。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06年當美國媒體炒作中國潛艇追蹤美國航母編隊時,美國太平洋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