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政者會關心“沉沒的聲音”?
南方周末本期一周高論推薦了《人民日報》評論部系列評論“關注社會心態”的收官之作《執政者要傾聽“沉沒的聲音” 》,肯定該組評論,還說,文中的“維權就是維穩,維權才能維穩”是點睛之筆。我對此深表贊同。
黨報系列評論雖然切中時弊精辟入里,但我擔心它也被忽視,也變成“沉沒的聲音”,“說了白說”。
社會和諧,國家長治久安是人們共同的理想,但維穩是否必須維權,恐怕不是上下一致的認識。因為,維權主要是弱勢群體的需要,而執政者的維權是工作或付出。在不作為無人監督,瀆職也難受到查處的情況下,懶政者為什么要去傾聽、而后去工作或付出呢?什么“淤塞社會心態,導致矛盾激化”,懶政者會去考慮這個嗎?
維護公眾普遍關心的食品安全,關心常被忽視的職業病防治和弱勢群體維權,都必須有良好的法治環境。只有真正高舉憲法依法治國的偉大旗幟,實行憲政,建立公民社會,才能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和違法必究,才能維權,也才能維穩,實現社會和諧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夢想,你相信嗎?
反饋《南方周末》第1423期
我評《教師拿回扣 十萬元一年》新聞:看似很嚴重——為人師表者如此,學生或下一代會怎樣?其實不然或不奇怪:在社會,教師也是學生或學員,管理他們的有領導即黨政官員。而官員中非“老實人”(請看黨委換屆的標準)難說很少,拿回扣,貪污腐敗的也時有所聞(有“毒史”的州長不就是一位?)。有這樣的“導師”(落馬之前他們就是這地位?。┞氏却狗?,焉能沒有其學員?何況,反腐反到這些學員頭上還遠著呢……而這樣的“導師”,管的可遠不只學校呢,不是嗎?!
《奢侈品代工廠的自殺女工》是進城女農民,因其年齡使我想起了“4050部隊”。這群四五十歲的下崗生活困難男工女工,誰來關心他們呢?
《香港官員如何花公款》。以曾蔭權特首為代表的香港官員如此公私分明廉潔奉公,不能不令人贊佩!我們的一國兩制將來,該怎樣統一呢,還“興無滅資”嗎……
《總參謀長在美國》:“無論…演講抑或…聯合記者會,表態都干脆明了”,我相信這樣做很合民心。而最大的亮點,我覺得是陳炳德總長,對美國利用自己的《與臺灣關系法》干涉別國內政的既率直又嚴肅的批評:實在是“太霸氣” !
《她們 “失足女”影像報告》令人同情:不從事這種不甚光彩的工作,是否會沒有活路呢?另外,這是我國隨著改革開放而來的“資本主義腐朽生活方式”,解放建國絕跡了三十多年的事物;僅從這一點來看,我們的社會是否倒退了呢?
《口號響亮,煙霧依舊》題意貼切,醒目,我贊賞。香煙霧毒致癌??!——但這只是無數“令行禁止”不了的事例之一而已……如何了得!
《管不住的水管》(報道)“花巨資調水卻無力修地下管網”(漫畫)似乎也不奇怪:調水是顯著政績,修地下管網卻勞而無“功”。此外,所需資金來源是否也異:前者“富國”中央出,后者緊張的地方籌。
《追殺中國造假股》報道的好:家丑既已外揚,在國人面前還捂蓋嗎?當想到在資本市場屢屢被“割肉”的散戶即可憐的普通股民時,就更覺得應該公示此“噩耗” !
《有電無“路”…》《南方煤都鬧煤荒》等兩整版關于“電荒亂象”的報道,可能是今夏整夏的焦點新聞。這個令人心焦的問題的解決之道,卻是現成的:電改——評論已說清楚。
《夕陽挑戰 城市孤老現狀掃描》篇幅不大卻透出了人文關懷的信息。在迅速進入老齡化的我國社會,養老注定會是令人關心的問題。為進一步促使政府和社會關心,希望今后在這方面能不斷有所報道。
《文化》(D21—28)佳作不少甚值一讀。顧長衛、濮存昕等人拍那電影令人尊敬,劉謙的魔術確實很受歡迎;還有啟迪人們心智的“魔術只發生在你的大腦里”的論述。而著名人士章伯鈞之女詒和的文章,也很讓人感嘆。真想不到她也有入獄十年的歷史!我孤陋寡聞,只知“文革”已被否定,不知反右論定了否。希望也能了解;大事呀,特別是我等年齡當年參加過運動或斗爭的人,誰不關心?
最后,對評論版,我最關心的是《探索多元共治,可別因噎廢食》之評。“多元共治”之說令人耳目一新呀,可是現在,確也應該列入議事日程啦;當然這里指的是治社會而非治國家。在國家經濟大發展基礎上,終于開始探索多元共治社會的步伐,恐怕是全體國民都關心的事情。新的萬里長征就要開始了?……
網絡編輯:休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