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五十年前讀北大(17)
大學教育不是課程表排滿的教育。所以,只要政治運動不那么緊張,學生自己支配的時間就比較多。我們這一伙同學,在課余離開學校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頤和園了。
常游頤和園
大學教育不是課程表排滿的教育。所以,只要政治運動不那么緊張,學生自己支配的時間就比較多。我們這一伙同學,在課余離開學校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頤和園了。
當時,頤和園的門票好像是一角錢一張。我們去頤和園,總是走著去,走著回來。
從北大西門出去,馬路對面就是蔚秀園。蔚秀園也是北大的地方,當時只有古老的房子,池塘、院子和小路,也都顯得欠打理,好在那時候還沒有開發,沒有什么新的建筑,仍然看得出來早年是一處清朝貴族的園林?,F在看到的那些教師公寓模樣的建筑,是后來蓋的。從美國回來曾教我們《同倫論》課的廖山濤先生,就住在蔚秀園一處清朝式樣的老房子里面,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
經過廖山濤先生他們住的那個故舊院子的背墻,再往頤和園方向前行幾分鐘,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掛甲屯”了。其實在我們那個時候,在廬山會議被罷官的彭德懷元帥已經住在那里的吳家花園,只是我們并不知情。后來回想起來,才知道1962年中秋的夜晚我們在頤和園門口遇到彭德懷元帥,和雙方都住在離頤和園不遠的地方很有關系。
作者:王則柯 出版:中信出版社 (王則柯/圖)
掛甲屯外表古陋,前面的道路沒有鋪設水泥或者瀝青。簡而言之,就是土路。我們往頤和園走的時候,土路右側有一段土堆似的很矮的土墻,土墻一個“缺口”,就是出入掛甲屯吳家花園這個院子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