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不是為了謀生而寫作,而是為了寫作而生活”——專訪巴爾加斯·略薩

作家不是為了謀生而寫作,而是為了寫作而生活。如果有人能以此謀生當然更好,但是通常來說,作家本身的創作欲望就是他活著的一種體現。

責任編輯:馬莉 袁蕾 實習生 黃周穎

2011年6月12日,去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來到上海,開始了為期九天的訪華行程。

略薩上一次訪華是1994年,他先后去了北京和上海。第一次訪華與略薩同行的是全家10口人,育有兩子一女的略薩一家每年只能聚上兩三次,那一次旅行其實是略薩的家族聚會。這次重游,陪同略薩的只有他的妻子和大兒子。

略薩是繼泰戈爾、馬爾克斯、帕慕克、勒克萊齊奧之后第五位得獎后訪華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6月13日下午,略薩在上海塞萬提斯圖書館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獨家專訪。

2011年6月13日下午,略薩在上海塞萬提斯圖書館接受了南方周末的獨家專訪 (南方周末記者王寅/圖)

“一個故事有很多的寫法,總有一種是適合這個故事的”

南方周末:你是最早被翻譯介紹到中國的拉美作家,時間上要早于馬爾克斯等人,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我就讀過你的 《胡利婭姨媽與作家》、《城市與狗》,中國讀者在了解拉美的魔幻現實的同時,也在學習你獨特的創作技巧,你的作品深刻影響了中國當代小說的創作?,F在,你的新作《凱爾特人之夢》即將翻譯成中文,這部作品和之前的作品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略薩:首先,《凱爾特人之夢》與我的其他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故事發生在我本人并沒有親身體驗過的地方,比如說剛果和愛爾蘭。這部作品中也嘗試講述了一個新的主題,即關于民族獨立的斗爭,這也是我之前的作品中從來沒有寫到過的。但是,除了這些最大的不同之外,這部作品與之前我的作品也有許多互相關聯的主題,也有過去曾經寫過的主題,比如說殖民主義,比如說社會不公,比如說對印第安人的剝削和白種高喬人對南美印第安原住民不公平的對待。

我在剛果旅行的時候,正好碰上盧旺達騷亂,只待了十幾天就被迫離開了。剛果比南美國家要凄慘得多了,是我見過的最凄慘的國家。我原來以為世界上最窮最凄慘的國家是海地,但是跟剛果相比,海地簡直就是天堂。剛果沒有政府,也沒有法律,無法無天。我還看到聯合國維和部隊在盧旺達大屠殺時候的不作為。西方殖民者把那里本土的文化完全摧毀了,這就是悲劇的根源。

南方周末:你的作品對小說技巧有很強的實驗性和探索精神,在這部新作里是不是還會一如既往這么去做?

略薩:對于一個故事來說,要把它講好,敘述方式是最最重要的。在任何一種小說里面,首先要選對講述故事的方式,如果講得好,這個故事就成功,講得不好,故事就會失敗。一個故事有很多的寫法,總有一種是適合這個故事的。我不會在寫作前預先有這么一個概念——這次要寫怎么樣的故事,而是一邊寫一邊探尋最適合我的風格和結構。我并不是存心追求小說的實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