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棄核決定花了整整一代人的時間”——專訪德國駐華大使施明賢

棄核根本不是由福島核事故引發的情緒化決定。做這個決定幾乎花掉了整整一代人的時間。只不過福島核事故讓人們明白,核電的風險大到即便是最高安全標準也無法避免,這正是棄核堪稱革命性之所在。

責任編輯:曹海東 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張晴 史秋娟

日本大地震過去整整三個月后,日本各地舉行了“6·11去核電站百萬人大行動”集會游行,呼吁廢除核電站。遠在歐洲的德國,則在6月6日由內閣通過了“棄核”計劃。而中國自3月以來的核電安檢仍在持續,等待重新開放審批。

在全球核電走向不明之時,德國成了決絕的棄核者,盡管評論褒貶不一,但這卻是歷史性時刻,“就像19世紀的工業革命那樣”。2011年6月2日,德國駐華大使施明賢博士(Dr. Michael Schaefer)就德國“棄核”計劃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專訪。

南方周末:德國到2022年逐步關閉所有核電站的決定,被看作是對福島核危機的“下意識反應”,事實是否如此?

施明賢:首先得理解一點,德國是世界上最成功、最有效率的工業化國家之一。相信我,我們還想繼續領先下去。經濟上的成功必然要求有競爭力的能源供應。

我們對核能的爭議始于上世紀70年代綠色運動興起之時,到今天已經持續多年。如果把德國放棄核電的決定當成是日本福島核難的結果或者唯一原因,完全不對。

這場討論的關鍵,是我們如何設計未來的能源系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鄺立韻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