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與中國革命傳統——于建嶸、裴宜理對談
與此次訪談對應的國內背景是,紅色文化重新在很多地區以各種方式復蘇,紅歌嘹亮,紅衣飄飄,一種整齊劃一、社會運動式的文化激情正在點燃,隱隱帶出早已淡出人們腦海的一個詞匯——革命。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李佳凝
于建嶸(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美國政治學家、哈佛燕京學社社長、哈佛大學政府系亨利·羅佐夫斯基講座教授)
這是于建嶸教授與裴宜理教授第三個公開發表的對談。對談的主題是紅色文化與中國革命傳統。訪談時間為2011年4月15日。與此次訪談對應的國內背景是,紅色文化重新在很多地區以各種方式復蘇,紅歌嘹亮,紅衣飄飄,一種整齊劃一、社會運動式的文化激情正在點燃,隱隱帶出早已淡出人們腦海的一個詞匯——革命。而裴宜理教授前不久完成了一部新的著作:《安源──挖掘中國的革命傳統》。書中提出的問題是如何解釋早期共產黨的傳統以及它持久的生命力。其中的很多思考,正好與當下中國產生了關聯。
于建嶸教授與裴宜理教授在哈佛大學 (于建嶸/供圖)
一、利用中國革命的好傳統
安源革命傳統的最重要遺產,就是“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后來安源革命的傳統被各式各樣的人所用。
于建嶸:我想和你談談紅色文化。紅色文化在某些地區復興,已有兩年了,但最近一個階段開始在更大的范圍內流行?,F在連監獄里面坐牢的人都要唱革命歌曲。我感到擔憂。你是研究中國革命傳統的,特別是你最新的著作,更集中于這一方面。在你看來,革命傳統應該如何定義和理解?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革命傳統為何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
裴宜理:我覺得革命傳統是非常非常復雜的一個概念,它包括各式各樣的彼此有矛盾的想法、因素和行為。美國也有自己的革命傳統。為了表達一些對政府不滿的想法,老百姓也用這個傳統,比方現在有茶黨會(Tea Party),意思是跟隨由波士頓發起的“傾茶運動”的脈絡,代表著美國真正的革命傳統。奧巴馬發言時,也提到美國革命傳統。
官方與民眾都知道有這么一個傳統。但怎么分析它,則需要自己的立場。我研究安源煤礦的歷史,首先要感謝于老師給我介紹這個題目。這個個案非常有意思。那時的革命者,尤其是李立三,很善于利用中國各式各樣的文化資源來動員人民。中國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復雜,但他們既懂得用精英文化,也懂得用民間的文化資源。
其中最主要的,是他提出的罷工口號,“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我覺得這是關鍵問題,強調人的尊嚴。他們能動員這么多工人,就是因為當時共產黨真的尊重人的價值,認為這些人有上學的權利等。他們當然也利用傳統農民起義和傳統的秘密社會等各式各樣的文化資源,當時有個理想目標,希望能夠提高一般老百姓的地位。
所以,我認為安源革命傳統的最重要遺產,就是“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后來安源革命的傳統被各式各樣的人所用,比如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首先是劉少奇使用各種文化形式和手段,來提高他的地位。他支持一些人寫戲、編戲劇。當時江西的宣傳部派了好幾個人去安源調查,專門編一個關于安源大罷工的戲;也有知名油畫家侯一民給他畫“劉少奇與安源工人”的油畫;還有學者在安源和南昌寫了《紅色安源》這本書。這些文化內容,都是要說劉少奇1920年代在安源的貢獻。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政治領袖的地位。
為了區分,我把解放前的這種文化動員,叫做Cultural Positioning(文化置換)——我自己發明的一個詞——意思是用各式各樣的文化資源來進行社會動員。你不一定有很好的地位,但知道文化的力量,懂得利用文化資源來動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