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與立憲相輔相成
為了爭奪民主運動的領導權,壓倒對方,雙方都想方設法開展運動,擴大影響,取得群眾的支持擁護。表面看來這種競爭只是為了己方,實際上也是促使對方努力進取,在無形之中形成了梁啟超所說的革命與立憲相輔相成的互動局面。
責任編輯:劉小磊
【晚清史事叢談】
20世紀初,由于清政府腐敗,民族危機嚴重,立憲運動與革命運動同時興起。革命派主張以暴力手段推翻清廷,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實行民主立憲;立憲派主張保留皇帝,進行和平的政治改革,實行君主立憲。二者的分歧在于將來采取什么形式組織政體和以什么手段達到目的,也就是救國道路和方法不同。以后兩派曾為此進行過激烈的論戰。
立憲派的代表梁啟超始終聲明:革命與立憲相輔相成,激烈與溫和殊途同歸,手段不同,各有其用,兩派應節制感情,求大同,存小異,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清政府,像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那樣開展和平競爭,有不同意見可以進行正當的理論商榷,主動提出停止論戰??墒?,革命派以“排滿”為職志,宣稱決不能擁戴滿族君主實行立憲,且視立憲派為“賣國之黨”、“負友之黨”,沒有同意。
既然無法調和,必然引起競爭。為了爭奪民主運動的領導權,壓倒對方,雙方都想方設法開展運動,擴大影響,取得群眾的支持擁護。表面看來這種競爭只是為了己方,實際上也是促使對方努力進取,在無形之中形成了梁啟超所說的革命與立憲相輔相成的互動局面。
清政府加快了立憲步伐這種互動局面從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之時起就表現出來了。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之后,立憲派掀起了立憲運動的高潮,并在中央和地方大員中多方進行策動,終于促成朝廷在1905年7月宣布派遣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主張實行暗殺的革命黨人吳樾“深恐立憲告成,益不利于漢族”,乃變更了原先準備暗殺鐵良的計劃,“專向清五大臣下手”(馮自由:《革命逸史》第3集,第193頁,中華書局,1981)。9月24日上午,出洋考察政治大臣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紹英由北京正陽門車站啟程,吳樾化裝后攜帶炸彈上了火車,在機車與列車掛接時車身震動,其攜帶的炸彈受撞,自動爆炸,載澤受了一點輕傷,紹英受傷稍重,吳樾卻當場犧牲了。
由于吳樾當場犧牲,此案當時沒有偵破,但立憲派和清政府都肯定是革命黨人所為?!稌r報》譴責說:“五大臣此次出洋考察政治,以為立憲預備,其關系于中國前途最重且大,凡稍具愛國心者宜如何鄭重其事而祝其行。乃今甫就道,而忽逢此絕大之驚險,雖五臣均幸無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