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佑楣:為什么要妖魔化三峽工程?
這就是三峽,從工程動議第一天開始,爭議與質疑,從未間斷。這還是三峽,哪怕成功蓄水至175米,哪怕全面實現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目標,仍無法消解公眾對其誘發地震,改變庫區氣候,引發干旱等諸多疑惑。
責任編輯:朱紅軍 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修建水壩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是人類文明過程必然要走的這條路。”
“洞庭湖即使沒有三峽水庫也是要消亡的,只是時間長短問題,這是自然規律。”
“反壩的聲音是從美國來的,他們在美國沒市場了,跑中國來。”
“怒江,建一連串梯級電站就是一連串明珠,對生態環境只會有利。”
“這次,為了下游的抗旱,大約損失了五億度電,也是可以接受的。”
“我干過這么多的大壩,最睡得著覺的就是三峽大壩,沒問題。”
這就是三峽,從工程動議第一天開始,爭議與質疑,從未間斷。
這還是三峽,哪怕成功蓄水至175米,哪怕全面實現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目標,仍無法消解公眾對其誘發地震,改變庫區氣候,引發干旱等諸多疑惑。
三峽工程爭議了多少年,陸佑楣辯護了多少年,爭議聲浪越大,辯護音調也越高。支持的人會說,這是權威的聲音,因為他幾乎全程親歷了三峽工程的建設運行,有調查才有發言權;反對的人則指責,這是替利益代言,他曾是三峽開發總公司的負責人,豈有自己反對自己的道理。
2011年6月,長江中下游已是旱澇急轉,那場大旱引發的爭議仍未完全平息,被視為挺壩陣營的中國大壩協會的學術年會即選址三峽庫區,論戰三峽,頗具意味。
參會的陸佑楣院士坦言,“三峽工程遇到了新一輪風波”,他為之辯護時,也不忘說“自己是要承擔責任的”,卻又終于忍不住感嘆,為什么要妖魔化三峽工程?
他評價曾經的三峽工程反對派黃萬里時說,“再偉大的科學家,再偉大的教授,不是百分之百一輩子都沒有錯誤。”同樣的,他和他堅定支持三峽的言論,也將面臨歷史的檢驗。
2010年10月22日三峽水庫水位174.5米,離175只有半米,壩前水位線的清漂工人正在打撈水面漂浮物。 (CFP/圖)
反對三峽沒有道理
南方周末:不久前的長江中下游大旱,引發了新一輪對三峽工程的爭議,你的態度呢?
陸佑楣:三峽風波由來已久。不僅對三峽,對大壩、水壩爭論也由來已久,這些爭議發源于美國,美國在修建大壩的時候就有綠色和平等組織起來反對,他們認為好好的河流應該讓它自由奔騰,為什么非要堵住它?
他們不了解情況。全世界現在很大一部分人用水量不夠,怎么來解決這個矛盾,要靠水壩,就像銀行,可以儲蓄貨幣,起調節作用,水庫、水壩、水電站從本質上沒消耗一立方水,沒有化學過程,全是物理過程,不像化石能源,要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廢氣。修建水壩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是人類文明過程必然要走的這條路,現在全球在建大壩還有一千多座,一味反對大壩沒有道理。
南方周末:但是今年反對聲音跟往年不一樣,好像更激烈?
陸佑楣:今年旱災,一說是因為三峽蓄水,造成長江水位低,拉空湖水。還有說,自從有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