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那時候的電視有看頭”——電視機中的“被記憶”

無論哪個人生階段,她知道自己從來不是關心國家大事的人。但“中國記憶”這個系列成為個人記憶參照點的,竟大多是跟個人情感沒有太多關系的公共事件。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黃周穎 李倩

陳曦的個人油畫展在中國美術館揭幕,觀眾進展廳首先看到的不是油畫,而是一條狹長的通道。一邊墻上的LED顯示器打出一長條文字不斷向前滾動,另一邊墻上嵌著七八臺電視機,二三十年前甚至更早的款式,有的已根本不能開機,有的開機也出不了畫,一片雪花。另一邊展廳與此對稱,同樣布置。

陳曦搜集了很多電視機,有些已經無法開機,有些故意調成了一片雪花。“中國記憶”系列暫停在上海世博會后,電視機已經不再是一個家庭中曾經的“神龕”。 (陳曦/圖)

有畫面的電視機上,循環播放著一段段影像。時代感鮮明的新聞片段,或安東尼奧尼鏡頭里記錄的中國,或電影《青紅》里老師剪開學生喇叭褲褲腳和“地下”迪斯科舞會……

前陣子北京的文化人還有過些抱怨:中國美術館自從免費發票入場之后,每天都多了許多老年觀眾,有的人簡直就是拿這里當公園來逛。在陳曦的這些電視機和視頻跟前,往往是老年人更興奮。他們不時像認出老朋友一樣親切地叫出電視機的牌子:“牡丹!”“熊貓!”屏幕上的黑白影像你拿不準是哪個電影的片段,退休職工模樣的大叔說,這個是《祖國的花朵》;花白頭發的阿姨說,那個是《列寧在十月》,然后再跟一句:“還是那時候的電視有看頭。”

耐心看下去,這些影像從鄧麗君、霍元甲、小鹿純子、崔健、老年迪斯科,一直延續到香港回歸、SARS、汶川地震和奧運。

陳曦用5年時間畫了18幅油畫,每幅都是一臺電視機居中,占去大部分畫布。凝固在電視機熒屏上的畫面,是從近40年的中國社會里擷取的18個片斷,大多數中國人都會很熟悉——唐山地震、審判“四人幫”、“宇宙牌香煙”、三峽截流、“神五”升空、超級女聲……

43歲的陳曦7年前回到中央美院教造型課,再之前是自由藝術家。無論哪個人生階段,她知道自己從來不是關心國家大事的人。但“中國記憶”這個系列畫出來,她說自己也嚇了一跳:成為個人記憶參照點的,竟大多是跟個人情感沒有太多關系的公共事件,而且往往來自那一方曾經很小現在幾乎都很大的電視熒屏。

似乎是順應眼下“被代表”、“被失蹤”、“被自愿”、“被增長”等等勢頭兇猛的“被&r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