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那些銀行變“綠”,太難了!
紫金礦業污染事件背后的銀行是誰?在其他外資銀行撤出環境風險項目時,又是哪家中資銀行挺身涉險?在外資銀行試圖通過各種方法讓自己變得綠色起來之時,民間組織卻發現中資銀行隱身于國內、國際諸多環境高風險項目之中。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史秋娟
紫金礦業污染事件背后的銀行是誰?在其他外資銀行撤出環境風險項目時,又是哪家中資銀行挺身涉險?在外資銀行試圖通過各種方法讓自己變得綠色起來之時,民間組織卻發現中資銀行隱身于國內、國際諸多環境高風險項目之中。
一封寄不出去的信
一封連寄數次的信,為何始終被“拒收”?
2011年4月底,于曉剛將新出爐的《中國銀行業環境記錄》(2010 NGO報告)以快遞形式送往各大銀行,其中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國內14家上市銀行。
兩日后,于曉剛收到回復,送往深圳發展銀行的快遞“無人簽收”。于曉剛是民間組織云南大眾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廣中心 (以下簡稱綠色流域)負責人。
這封“被拒收”的信,來自綠色流域同國內9家非政府組織撰寫的中國銀行綠色信貸報告,報告對上述14家上市銀行進行了排名。于曉剛是報告主要作者之一,今年也是其第二次發布銀行業的綠色信貸報告。綠色信貸,簡言之即銀行控制對環境產生影響的項目貸款和支持有利于環保的項目貸款。
在這份國內第一個銀行業綠色信貸的排行榜上,深圳發展銀行排名倒數第一。在環境信息披露、環境專責部門設置、“兩高”(高耗能、高污染)貸款情況以及加入國家環保準則等幾個評選標準上,深圳發展銀行遠遠落后于其他銀行。
顯然,這份燙手的排行榜讓深圳發展銀行頗為尷尬。“‘拒收’一說沒有根據,可能是地址或者收件人名寫錯了。”深圳發展銀行公關經理白云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說。事實上,此后一個多月來,于曉剛接連更換了三次收信人姓名——從深圳發展銀行董事長到董事局秘書,再到行長辦公室,信件均寄往深圳發展銀行總部辦公室,結果均遭“拒收”。
這種“拒絕&r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