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荒,與錢的“體外循環”
一邊是泛濫的流動性堆出一個個資產泡沫,一邊是實體經濟——尤其是民營經濟——因為缺血而在痛苦地呻吟;一邊是銀行的傳統資金大動脈被牢牢掐著,一邊是數目并不算小的資金秘密進行著“體外循環
責任編輯:顧策 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一邊是泛濫的流動性堆出一個個資產泡沫,一邊是實體經濟——尤其是民營經濟——因為缺血而在痛苦地呻吟;
一邊是銀行的傳統資金大動脈被牢牢掐著,一邊是數目并不算小的資金秘密進行著“體外循環”;
這是怎樣一場關于錢的亂象?又將如何深刻影響中國經濟的未來?
缺錢,缺錢,缺錢。
從年初開始,石波就發現錢少了。
石波是位明星私募基金經理,過去人們總是追著給他錢,請他打理投資。2011年,他感慨說,股市上的那點回報失去了吸引力,基金的募集越來越難。
當貨幣政策的主動脈被牢牢掐住,從銀行到企業,從投資者到各級政府,一覺從前兩年遍地資金的美夢中醒來,各行各業都感到一陣陣窒息的絕望。
但詭異的是,大批的錢,卻正在傳統的融資渠道之外扭曲地流動著。
深圳街頭的民間借貸廣告。許多中小企業感到,現在比金融海嘯時還艱難。 (CFP/圖)
錢的詭異變化
在這條資金通道上,募集來的錢,與“貸”出去的錢,很多時候都是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外進行“體外循環”
老百姓的錢,正在發生著一場詭異的變化,從股市、樓市、銀行存款,變成銀行的理財產品。
2011年4月份,存款大搬家,減少了4678億。而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從2007年的3萬多億元降至目前的2.3萬億元。此外,證券公司理財規模只有1270億元,陽光私募1000億元。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觀察到,老百姓的錢正從證券市場回到銀行,紛紛變成了理財產品。
2006年,銀行理財產品的總規模僅在4000億元左右,今年則達7萬億,翻了17.5倍。僅僅是今年前5個月,銀行理財產品就吸金5萬多億元。據金融界網站發布的理財產品報告顯示。截至6月初,今年以來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5228只,最近每個月都突破1000只。
理財產品為什么突然繁榮?因為銀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饑渴地缺錢。
6月14日,貨幣政策再次緊縮,央行再次宣布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將存款準備金率調上歷史新高。上調后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將達21.5%——這意味著100元的存款,商業銀行只能貸出78.5元。
一批又一批資金被強制凍結,而且銀監會對銀行實行嚴格的存貸比考核,使得銀行正面臨一場普遍的“錢荒”,不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鄺立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