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芳村“有機農業”實驗
在食品安全訴求風起云涌之時,遠在貴州的小山村流芳村,早在6年前就開始了“有機農業”實驗。然而,如何讓上千年前就流傳的傳統農業復活,如何讓尚掙扎于生計的農民持續維護生態,考驗的不僅僅是流芳村。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史秋娟
在食品安全訴求風起云涌之時,遠在貴州的小山村流芳村,早在6年前就開始了“有機農業”實驗。然而,如何讓上千年前就流傳的傳統農業復活,如何讓尚掙扎于生計的農民持續維護生態,考驗的不僅僅是流芳村。
北京有“媽媽團”,上海有“菜團”,成都有“生活匯”……當這些時髦的有機食品采購團在白領中風靡時,遠在貴州的小山村——流芳村卻在6年前就已開始了“有機農業實驗”。
這個靜悄悄的實驗直到最近才為更多人所知。
在2011年6月初舉行的“SEE·TNC生態獎”頒獎典禮上,來自貴州省黎平縣流芳村的一位樸實農民和大明星一樣,拘謹地接受媒體的采訪。他叫吳世先,是從兩千多公里之外的貴州趕到北京參加這一環保獎頒獎典禮的。
46歲的吳世先之所以獲得該獎提名,是因他從2005年開始,引導村民重拾侗族傳統耕作方式,使流芳村這個距離省會貴陽四百多公里的小山村實現了有機耕種。
贊譽聲中必須看到,過去的6年內,由于依然是以戶為單位的小規模生產,流芳村有機農業實驗經濟效益甚微,加之農村勞力外流,前景并不樂觀。更重要的是,這種試圖在農村建立食品安全防火墻的做法,似乎只能是個案,難以在凋敝的農村推廣。
自2005年開始,流芳村這個依山傍水的貴州小村落就開始有機農業種植實驗——部分恢復侗族“稻魚鴨”耕作傳統。 (南方周末記者 鮑小東/圖)
侗族村重回“稻魚鴨”
2005年的一天,當香港民間組織&mda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