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評論】給三峽工程涂脂抹粉無法回應公眾疑惑
在這樣一個當口,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發布了其18年來的首份社會責任報告,其履行社會義務的一面值得肯定。然而,這報告的內容卻讓許多公眾大失所望。因為公眾需要的是一份真實、科學、全面的報告,它能有效地回應和解答全社會對三峽工程的若干疑慮,而不是一份三峽集團公司往自己臉上涂脂抹粉的敷衍之作。
責任編輯:史哲 戴志勇 蔡軍劍
2011年6月19日,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在北京發布了其歷史上第一份社會責任報告。很多人都還記得,在1992年4月全國人大審議三峽工程立項的七屆五次會議上,與會代表以1767票贊成、177票反對、664票棄權、25人未按表決器,通過了《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棄權者之眾,為全國人大歷次會議之首。
19年過去了,三峽經歷了開工、截流、蓄水、全線建成、二次蓄水、175米實驗性蓄水等歷史性階段,但關于工程的爭議,始終此起彼伏。特別是進入2008年之后,由于長江上游地質災害頻發、今年中國南方地區又遭遇了50年不遇的旱災,民間對于三峽工程的疑問再次升溫,這些災害是否真的與三峽工程有關?
三峽工程全線建成已有五年,工程的利弊究竟如何,與當初立項的報告和預測相比,有哪些是屬于預料之中,哪些又是新出現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