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上海工貿潛伏7年——西部礦業7%股權的隱秘進退

一個國有企業如何巧手融資,并以外資身份為掩蓋,關門前擠入西部礦業上市前最后一次增資擴股?又如何在這家公司上市后,巨額利益層層流至海外?

責任編輯:鄧瑾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一個國有企業如何巧手融資,并以外資身份為掩蓋,關門前擠入西部礦業上市前最后一次增資擴股?又如何在這家公司上市后,巨額利益層層流至海外?

從西部礦業(600168.SH)2007年登陸A股市場至今,其股東們的蹊蹺行為屢遭質疑——高盛上市前突擊入股,并在禁售期結束后火速套現引發社會爭議;維維集團把股份悄轉至一家私人企業,而這家企業的負責人卻被曝光維維高管的身份;China Mining Partners甚至還被媒體披露,實際控制人早在2004年就已清算解體。

西部礦業隸屬于青海省國資委,主要從事有色金屬綜合開發等業務,因持有大量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在資本市場上備受關注。

如今,正在上海開庭審理的一起追索億元提成勞動合同糾紛官司,又挖出一個在外資身份掩飾下,潛伏了七年的西部礦業“股東”──上海工業對外貿易公司(下稱工貿)。

工貿成立于1993年,是國有獨資的上海工業投資(集團) 有限公司(下稱工投)的全資子公司。

這起官司的原告張安平,原為工貿有色部經理,2004年為工貿引薦了西部礦業的入股機會,并全程參與了相關操作。

最保守的計算,2008年以來,工貿也已在西部礦業上累計套現十幾億元,但張安平稱他至今未拿到當初協議約定的提成,與工貿溝通無果后,提起訴訟。

圍繞這起官司所涉情節,一個國有企業如何巧手融資,并以外資身份為掩蓋,關門前擠入西部礦業上市前最后一次增資擴股,并在這家公司上市后,巨額利益層層流入海外的故事,被清晰勾勒。

諸如此類的故事,正在資本市場時時上演。

該事件再現中國私募市場的灰色路徑。 (東方IC/圖)

國企變外企,曲線入股

為了規避當時國企法人股無法流通的政策,國企工貿只好想辦法把自己洗成外企。

2003年,西部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計劃出售定向增發的共計19,00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鄺立韻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