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探索】放寬細菌指標,“生奶新標”意味著什么?
美國規定單一奶源的生奶菌數每毫升不超過10萬,而多個奶源混合之后、在巴氏消毒之前也不超過30萬。我國新標準中的200萬個,確實是很低的標準。
近日,廣州市奶業協會會長王丁棉炮轟中國乳品標準為“全球最差標準”,新標準中,生鮮乳細菌總數的最高限從每毫升50萬放寬到200萬。在各種食品安全標準日漸提高的今天,為什么只有牛奶是反其道而行之?放寬生奶的細菌指標又意味著什么?
(果殼網/圖)
2010年新出臺的乳品安全國家標準引起了巨大關注。新標準把每百克生乳的蛋白質最低含量從2.95克降低到2.80克,而生鮮乳細菌總數的最高限從每毫升50萬個提高到200萬個。與國外的標準相比,這一標準明顯要低。
贊同這一標準的人士認為:外國是規模養殖,生產條件有保證,容易達到高標準;而中國主要是散戶養殖,飼料質量和衛生狀況都不佳,所以細菌總數不易控制。據 《北京青年報》報道,“某位修改乳品標準的專家組成員”的解釋是:中國奶業現狀取決于國情,現行標準低系照顧散戶奶農利益。
蛋白質含量是一個“營養指標”,考慮到身體需要的是“蛋白質總量”而不是“蛋白質濃度”,它對于食品安全倒也沒有什么影響。所以,下面我們只分析細菌指標。
生奶中的細菌從哪里來
牛奶剛從牛的乳腺里產生出來時是無菌的,但此后,牛奶并不會立即進入奶瓶。它在被擠或者吸出來之前會暫時保存在奶牛的乳房中。健康奶牛的乳腺里基本上是無菌的。新擠出的奶中往往不超過每毫升1000個。不過,如果奶牛生病了,尤其是患了乳腺炎,奶中的菌數就會急劇增加,最高可達1000萬個以上。
即使是健康的奶牛,其生活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