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悲不見替人來——悼念徐蘋芳先生
在我們這個時代,要想發表有益于社會的見解,無論是學術的,還是思想的,光有學問顯然是不夠的,徐先生經常所說的那句“那可不成”,其中所包含的并不只是勇氣。
責任編輯:劉小磊
【逝者】
清晨六點多,還躺在床上,叮鈴的短信聲格外刺耳,心中閃過不祥,拿起手機,果然朋友的短信上赫然寫道:“徐蘋芳先生五點四十分病逝”,心中悲涌痛遽,半天緩不過神來。雖然徐先生在黎明離去,對中國考古學來說肯定是黑夜。
前一天,友人電告徐先生住院,近兩日昏迷不醒,可能時日無幾。得到這樣的警訊,正好星期一北京有會,馬上訂了機票,希望能在徐先生彌留之際見最后一面。雖然已有準備,但仍然沒有想到竟來得這樣快。
徐蘋芳
幾天后懷著復雜的心情走進東四九條64號,那個熟悉的小院。院內擺滿花籃,并未布置靈堂,北屋的書房陳設一切都依徐先生生前原樣,絲毫未動,書籍、稿紙零亂地堆放在書桌上。徐保善先生(編者注:徐蘋芳夫人)的鎮定堅強,使我心里稍有安慰,我向她轉達了幾位熟悉臺灣朋友的悼念之意。徐光冀先生趕來了,他提議,我們向徐先生的像三鞠躬吧,我尾隨,向徐先生的遺像恭恭敬敬地三鞠躬。又有一隊人前來吊唁,我隨即向徐師母告辭。
接下來幾天在北京等待30日的遺體告別儀式(編者注:徐先生逝世于2011年5月22日),與人談得最多的就是徐先生的離世,大家都唏噓不已,紛紛回憶與先生交往的點點滴滴。
徐蘋芳小檔案
徐蘋芳(1930-2011年),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原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主持過北京金中都、元大都、唐宋揚州城和杭州南宋臨安城的考古勘探發掘工作,是中國歷史考古學研究的重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