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緣與地緣
名翻譯家林文月教授曾經說過:“一本書最好的讀者,就是它的譯者?!?/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小磊
【秘密書架】
書架上的書林林總總,有的書,略略涉獵,轉瞬即忘,就像生命中的過客,旅程中在天涯海角偶遇的陌生人,匆匆打個照面,隨即各散東西,那眼神,那笑靨,偶爾會在夢回時忽現腦際。有的書,是童年舊侶,少時窗友,隨伴著我從總角之年,到青蔥歲月,書中有我成長的痕跡。有的書,是學習過程中必須面對的課業,枯燥的,嚴肅的,晦澀難明,這些書,都是我的諍友,雖不茍言笑,卻循循善誘,讓我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踏上知識的道路,沒有快捷方式可言。有的書,是我的摯友知交,多年來相伴左右,不離不棄,追隨著我生命軌跡的起伏而休戚與共。然而,更有些書,是我生命中的良伴,不同的時段中,陪我走過一程又一程風雨路。這些良伴,由初識到深交,經長年累月的培養,鍥而不舍的堅持,最終成為常相廝守的心靈伴侶。
金圣華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講座教授,譯有《小酒館的悲歌》、《海隅逐客》、《約翰·厄戴克小說選集》,著有 《齊向譯道行》、《橋畔譯談:翻譯散論八十篇》等。
說起來,我的啟蒙書,竟然是爸爸時常翻閱的《大戲考》。兒時生活在上海,兩位哥哥上中學的時候,我還在讀幼兒園,沒有玩伴的日子,只好自己在家里到處摸索。茶幾上那本又大又重的黑皮厚書,既然跟大人茶余飯后哼哼唧唧的京曲有關,內中想必大有乾坤。冬日午后寂寥,窗外初雪紛飛,把大書拿下,捧讀起來,不知不覺中,進入了我國民間傳說與通俗歷史演義那引人入勝的天地,再也不感孤獨不知寂寞了。才七八歲的年齡,我認識了薛平貴、王寶釧、楊四郎……更熟悉了《捉放曹》、《打漁殺家》、《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此后,每逢爸爸或大哥興起唱戲時,都會跟在后面瞎哼幾句。
小時候,當然會看那年代最流行的兒童讀物《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記憶中,安徒生那《賣火柴的女孩》和《人魚公主》,令我看了久久不能釋懷——為什么世上有那么多貧苦大眾?為什么好人不得好報,費盡心力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