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字看一個國家的尊嚴
只有每一個國民活得有尊嚴,這個國家才有尊嚴;只有每一個死者的生命都得到同樣的尊重,這個國家才有可能被所有人尊重。
責任編輯:馬莉
只有每一個國民活得有尊嚴,這個國家才有尊嚴;只有每一個死者的生命都得到同樣的尊重,這個國家才有可能被所有人尊重。
今天的中國正在走向更加文明的社會,人道主義傳統逐漸得到恢復和繼承,每一個人正在得到應有的尊嚴。這一轉變,從中國統計學的數字的變化,可以考證出來。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我國政府有關部門一次又一次公布遇難者和失蹤者人數,比如當年5月31日《人民日報》刊登的本報消息說:“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根據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授權發布:據民政部報告,截至30日12時,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8858人遇難,366586人受傷,失蹤18618人。”
三個數字都精確到個位數。
2009年4月14日青海玉樹地震和2010年8月7日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政府有關部門公布的遇難者和失蹤者的數字也是精確到個位。
現在的政府每一次公布的自然災害、交通事故、礦難、火災等各種災難傷亡者和失蹤者的統計數字都精確到個位。
2008年5月19日,天安門廣場的國旗第一次為普通人的不幸去世而降半旗。國旗緩緩下降,逝者的尊嚴冉冉升起,這是對每一個逝去的生命的尊重。這每一個都曾經是活生生的人。
但在過去,中國的統計數字都是概數甚至虛數?;实鄣臅r代是這樣,進入現代社會后也是如此。20世紀前50年的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和國共兩黨的每一場戰爭,都沒有死亡人數的精確統計。比如8年抗戰死難者30000000,“3”后面是7個“0”,百萬位都是概數;具體事件如南京大屠殺死難者人數也是概數,當時統計遇難人數有難度,抗日戰爭勝利后沒有統計,之后又是幾十年不應該有的忘卻。(以《人民日報》的報道為例,檢索1949年10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的《人民日報》,這60年中“南京大屠殺”字樣在809篇稿件中出現過,而1982年以前只有18篇稿件出現,其中1961年至1981年的21年間為零。)南京大屠殺發生73年后,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宣布,到“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名單墻”延長工程完成,有名有姓的遇難者總人數可達10324人。這與30萬還差得很遠,還需要專家們艱苦的調查統計工作。站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那面“哭墻”前,墻面上留下的空白讓人無比悲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幾十年間,在有穩定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各級統計機構的情況下,所有的戰爭和災難都沒精確的死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